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21440|回复: 26

最美乡愁·综述 溧水境内下江南客民的迁徙背景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8 17: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金沙江 于 2021-12-8 18:46 编辑

溧水境内下江南客民的迁徙背景分析
江文宏

  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后,溧水人口减损惨重、经济衰退。为稳定政局,发展社会经济,溧水县令查祥考于同治五年(1866)特设招垦局,从河南、湖北、湖南、苏北等地召集农民来溧水定居垦荒,恢复农业生产。150年来,这批客民以及他们的后裔经过艰苦努力,逐渐融入了溧水本地的社会生活。客民们对溧水的农耕、语言、民俗、文化等多个方面带来了重大影响。为挖掘和整理溧水客民优良传统文化,由溧水区文旅局、溧水区文联联合组织,由溧水地方文化协会承办的溧水客民调研活动现已启动。
  吴大林先生早在198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溧水的客民问题,他曾撰写《谈谈溧水的客民》(见《溧水古今》第六辑,1988年)、《记著名花鼓戏演员陈兰英》(见《溧水古今》第九辑,1991年)、《人口迁移因招垦,寻根探源说客民》(见《秦淮源头话溧水》,1999年)、《再谈溧水的客民》(《一担箩筐下江南》,2020年)等多篇专文,在其主编的《溧水家谱见闻录》中收录了17部客民家谱。吴老师的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现在的调研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发生在咸丰元年(1851),咸丰三年(1853)2月9日,太平军放弃武昌,以50万人之众,船只万余艘,水陆并进,夹江东下,在连占九江、安庆、芜湖后,于3月7日抵达金陵(今江苏南京)板桥镇。9日,水师驶抵南京江面,控制长江水道。12日,太平军大队赶到,包围了南京。1853年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陆建瀛阵亡。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在杨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欢呼声中,进入金陵城,暂住藩台衙署,不久修缮两江总督府,改作天王府,并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了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
  随后钦差大臣向荣率领五万清兵从武昌追至南京,驻扎孝陵卫,建立江南大营。1856年6月,江南大营溃败。咸丰八年(1858)二月,钦差大臣和春、提督张国梁重建江南大营,咸丰十年(1860)五月江南大营再次溃败。同治二年(1863)曾国荃任浙江巡抚,定计直取天京,同治三年(1864)七月攻下天京,血洗全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因清朝推行剃发易服,而太平天国则不剃发、不结辫,披头散发,故太平军被称作“长毛”,清廷蔑称其为“毛贼”“发贼”“发逆”等等。又因天国领袖洪秀全为广东花县人,广东简称粤,故清廷当局亦蔑称其为“粤贼”“粤匪”“粤逆”“粤寇”等,太平军则蔑称清廷为“清妖”“胡妖”等。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提出《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函请内政部、教育部参考酌办,不久正式规定:“嗣后如有记述太平史实者,禁止沿用‘粤贼’诸称,而代以太平军或相应之名称。”从此将“太平天国”“太平军”等称谓写入正史。
  溧水作为南京的南面门户,因而成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重要战场。据《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二《咸丰以来忠义传表》记载:
  咸丰癸丑(三年,1853),省垣失陷,溧境戒严,向忠武(向荣,1792-1856,晚清名将)驰军追剿,婴城合围,由是贼踪未得猝至。迨旷日环攻,逆情渐蹙,上游群贼抵隙鸱张,溧城为贼所袭,时丙辰(六年,1856)五月十一日也。张忠武(张国梁,1823—1860,晚清名将)帮办军务,调军进攻,丁已(七年,1857)五月克复县城。戊午(咸丰八年,1858)九月又陷,十月克之。庚申(咸丰十年,1860)三月,援贼麇至,窜陷溧城。无何,围师隳守,同治癸亥(二年,1863)二月始得收复。当此之时,溧民土著者道殣相望,荼毒之惨,较他邑为尤甚焉。甲子(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威毅伯(曾国荃,1824—1890)克复金陵,削平大憝,传首藁街,军务撤凯,江左肃清。夫以弹丸一邑之地,城陷迭经三次,我民之死于水火锋刃者,何可胜纪。上自搢绅,下逮氓隶,或阖门殉节,慷慨捐躯;或陷阵摧坚,锐身赴难。以至巾帼童稚、臧获婢妾之辈类,皆肝脑涂地,至死不屈。鸣呼,烈矣!
  可见,溧水县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曾经历三次失陷、三次收复:第一次为1856年6月13日至1857年6月11日;第二次为1858年10月24日至1858年11月12日;第三次为1860年4月18日至1863年11月22日。
  在清军、湘军与太平军交战过程中,咸丰六年(1856)五月十一日,江南大营溃败,向荣引责自缢而死,溧水失陷,溧水训导宋祥、右营外委千总张发春战死,清政府经制总统领张国梁檄令溧水知县周砚铭前往丹阳协助军务。咸丰七年(1857)五月,总兵傅振邦克复溧水,周砚铭回溧水供峙军储。咸丰八年九月十八日(1858年10月24日),虎嵩林兵败,其子虎坤元战死,溧水失陷,周砚铭被杀,虎嵩林被革职。咸丰十年(1560)三月二十一日,四川建昌镇总兵鲁占鳌防堵溧水,张毓林任溧水县令,集练守城,太平军由高淳、广德两路围攻溧水县城,张毓林在营救鲁占鳌时身负重伤而死,二十八日,杨辅清(东王杨秀清的8兄弟之一)率领太平军乘雨登城,进入溧水城内,鲁占鳌巷战时阵亡(一说,鲁占鳌咸丰十年战死于苏州)。三月十五日,张国梁战死于丹阳。同治二年(1963)二月,溧水克复,由江宁府供事曾绍传(江西金溪人)临时代理溧水县令,溧水战乱结束。同治三年(1864)六月曾国荃(1824—1890,湖南湘乡人,曾国藩的弟弟)克复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时的八年战争(咸丰六年至同治二年,即1856年—1863年),溧水满目疮痍,人口锐减。查阅《光绪溧水县志》所载内容发现,道光二十七年(1847)有奏报,溧水县男丁为185143人,初步推测,至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陷南京前,溧水县人口总数约有30万之多。同治二年(1863)清军克复溧水县,至同治十三年(1874)时知县丁维调查溧水烟户,全县人口仅有37188人。可见,经历太平天国战争,溧水全县人口损失惨重,由咸丰初年的30万人骤减至3.7万人。光绪四年(1878)时溧水县清查烟户为18183户,男丁38047人,妇女11933人,总计42780人。光绪五年(1879)清查烟户为18288户,男丁31628人,妇女12575人,总计44230人。光绪六年(1880)清查烟户为18394户,男丁37030人,妇女13937人,总计50967人。光绪七年(1881)清查烟户为18589户,男丁47677人,妇女21135人,总计68812人。
  清政府为恢复战后重建,于同治五年(1866)五月开始实施招垦政策。据《清实录·同治朝实录》卷一百七十七记载:
  (同治五年五月)庚辰。谕内阁御史汪朝棨奏《被兵新复地方亟宜招徕垦荒》一摺。东南数省,半遭兵燹,农民类多失业。各地方官于收复后勒限催科,而于劝民垦荒事宜往往虚应。故事,殊非重农足食之道,亟宜认真劝谕,加意招徕。惟各直省情形不同,办理自难一致。着各该督抚因地制宜,妥议章程,广为招垦。按荒熟之成数,定属员之举劾,务使实力奉行,以拯民困而尽地利。
  据《清史稿》志九十五“食货一”记载:
  当是时,值东南兵火之余,农久失业。光禄少卿郑锡瀛言国家岁入金约四千数百万,饷糈支耗半之,宜广屯田养兵以节费。寻御史汪朝棨称各省新复土疆,宜急垦辟。徐景轼亦以修农利、安流徙为言。由是曾国籓于皖,杨昌濬于浙,皆分别土、客,部署开荒。而马新贻于苏,刘典于陕,亦汲汲督劝。曾璧光、黎培敬前后于黔兴屯田之政。
  按,马新贻(1821—1870),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安徽布政使(同治二年,1863)、浙江巡抚(同治三年,1864)、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同治七年,1868)等职。同治九年(1870年)七月遇刺身亡。其前任为曾国藩、李鸿章,其后任为魁玉、曾国藩等人。
  同治五年(1866)起,各省奉令设立招垦局,招垦被兵荒地,江南溧水、句容、溧阳三县也是如此。
  可同治年间溧水县令几乎年年都在换任:同治二年(1863)为曾绍传,同治三年(1864)为程祖寅,同治四年(1865)为陈烒、查祥考,同治六年(1867)为匡懋纶,同治七年(1868)为程祖寅,同治八年(1869)为匡懋纶,同治九年(1870)为吴崇寿,同治十年(1871)为龙寅绶,同治十一年(1862)为丁维。
  关于溧水设立劝农招垦局事宜,见有记载的有程祖寅、查祥考两任县令主其事,有徐大纶、赵玉文、徐荩臣、徐振采、张桓等乡绅负责溧水县招垦局事务。
  据《光绪溧水县志》卷五记载:
  查祥考,字吉人,安徽泾县人,同治四年署溧水令。为人谦慎,莅事和平,有儒者气象。每到官辄请于上台,设保婴牛痘局,多所全活。承凋瘵之后,里多榛莽,待哺方殷,时宁属粮赋蠲免三年,劝农招垦,祥考一意拊循,不劳而理。邑中书院经乱被毁,弦诵无闻,乃即官舍课士,捐廉优奖,士风渐振。六年六月以母忧去官,人多惜之。
  民国十二年(1923)钱桂馨、徐勉主编的《溧水征访册》记载:
  赵玉文,字子郁,国学生,居溧之山阳乡。同治初年,粤寇方平,溧水流亡未复,田地荒芜,邑绅大纶(徐大纶,崇贤乡人,与弟徐大文皆为道光年间举人,徐大文妻为陈氏,三人在《光绪溧水县志》中有传)奉督宪札委,督办溧水县开垦事宜,玉文帮同办理,不惜辛勤。
    徐荩臣,字恕斋,行五,幼不好弄。及入塾,嗜读不倦。俏长,工书法,能出入于禇河南、朱襄阳之间而自成一体。为文不假思索,汩汩千言,人咸以白眉期之。及长,弃举子业,服贾养亲,浩乎其有余乐焉。同治初年,粤匪始平,各州县设局招垦,邑侯程亮斋(程祖寅,贵州人,由举人,同治三年任,同治六年复任)夙重荩臣名,委以局务,勤慎将事。他如修文庙、修县志、请免虚粮诸大端,莫不勇为。
张桓,字惠周,太学生,世居溧水之洪蓝埠,少读书明大义,孝友备至,胸无宿物。红羊以后招集流亡,桓充赞贤乡董,如散放种粮、办理开垦诸务,热忱卓著。
    徐振采,字小云,乙未举人,大纶之犹子也,恩贡生。……,至若襄办开垦以复流亡,请免虚粮以苏民困,又其余事也。(按,徐大纶为其伯父)
  据《江苏省农业调查录·溧水县纪略》(民国十二年刊本,1923)记载:
  清时洪杨取道溧水入宁,人民流离迁徙。汴、洛、湘、鄂之人纷来,客居于,各自为俗。遇与土著龃龉,即求助于同乡会中。又,客民初来,以无所凭藉,各从林垦入手。今土著见其利而效之,客民遂为造林之先导矣。
  在清政府招垦政策的指引下,大量移民于同治末年、光绪初年一担箩筐下江南。溧水县境内大多数客民来自湖南、湖北、河南、苏北等地,其中来自河南的汝宁、光州两府(即今信阳地区)的较多,他们大多在上原、白鹿、丰庆诸乡(即今东庐、东屏、白马、共和一带)落户。
  《溧水县纪略》中还说:
  长寿、崇贤诸乡,概不以田地房屋租与客民,盖所以维持己之生活也。
  可见乌山、柘塘一带,本地人是不愿接纳客民进入的。此外,在《溧水古今》第21期中有一篇叫做《中圩的故事》的文章,里面说到了曾国荃的湘军打下溧水后,部队解散,有一部分湘军士兵没有能力返乡,就跑到山阳乡西庄(今石湫街道同心村)的中圩(战争后已成为废墟),想在那片圩区落脚。附近村民张有德与村上人一道想方设法弄走了这些湘军士兵,他们最后只得跑去溧水东面的山区谋生。
  目前调查显示,溧水西北境内经济较富裕地区(如乌山、柘塘)以及明觉、渔歌、孔镇、和凤等沿湖一带圩区,确实很少有客民人居住,在明觉左山王母塘、渔歌北部靠无想山、孔镇东部靠云鹤山等地有少量客民居住,在县城南部近无想山一带有少量客民居住。而笔者在调研时发现,溧水县境内的客民,主要分布在境东北至境东南的溧水、句容、溧阳三县交界地区的山峦和丘陵地带,如:无想山(洪蓝三里亭、西旺、无想寺、涧东谭村等);秋湖山(晶桥陶村尚家,东庐秋湖等);观山(晶桥于巷新山里,白马李巷张家棚、李巷刘家棚等);东庐山(东庐郑巷、高塘、鲁家,东屏王家山、魏家棚子、青龙桥,共和革新、方庄等);浮山南麓荆山一带(共和浮山,东屏杨祥、张村);梁山岗(城郊王家棚子、任家棚子,东屏许家棚子、李家棚子、刘家棚子、高家棚子);麻山、丽山(东屏北部麻山、上桥、上王、丰安寺、余定、白鹿等);回峰山(白马尤赘黄家棚子、吴家棚子等);花山(白马花山冲、张家棚子、神龙桥等);溧水茶场(白马王家棚子、谢家棚子,共和方庄冯家棚子等);卧龙山北部(群力凉蓬郭家棚子、林家棚子等);莲花山西部(群力堡星傅家棚子、袁家棚子等);小茅山(石湫上方道士庄、前塘拐、长冲、九塘谢家,洪蓝燕子口、小村上、砖瓦窑、彭村等)。
  溧水西部石湫街道西横山一带的客民,如戚姓、钟姓、雷姓、魏姓、韩姓、江姓、傅姓、陶姓、罗姓、杨姓、周姓等,则基本上是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从河南信阳一带移民过来的,他们分布在西横山南麓、东麓的野岭荒坡上,主要有横山社区老虎头、陶家、朱村外围、张家店、李家店、端家庄,石湫社区戚家、韩家、小罗村、詹家,蟹塘社区西边山、丰塘庄、草塘岗等村庄。
  因溧水地区并未就客民历史作过系统研究,故而这些客民后裔的祖籍地、迁徙时间及经过、人口数量、文化教育程度及生存状况、方言及民俗的保留与交融等方面的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开展调研与分析。
  溧水客民来源,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太平军士兵。同治二年十月十二日(1863年11月22日),太平军溧水首领杨英清(东王杨秀清的8兄弟之一)缴械投降。清军并没有将他们除掉,而是实施遣散政策。部分士兵留地了溧水。
  其二,湘军士兵。曾国荃的湘军于同治二年(1863)打下溧水后,于同治三年占领天京。曾国藩谙熟为臣之道。他急忙以曾国荃病情严重为由,请求将他的弟弟开缺回籍,他的部队就地解散,其中有一部分湘军士兵无力返乡,就留在了溧水。如前面说的在山阳乡西庄的中圩村本地人与湘军士兵较量的事,说明湘军确实有不少人留在溧水了。
  其三,响应朝廷招垦政策而来。这部分客民大致来自于同治六年(1867)至光绪十年(1884)。这部分人大多为河南(豫南)、湖北、苏北籍。目前走访时,看到的比较早的客民资料,是东屏街道赖家棚子赖正矩、赖正顺家族,他们是于同治十一年(1876)来到溧水的。一部分客民是从广德、溧阳、句容等周边地区辗转迁来溧水的。
  其四,从县外逃荒,或投靠而来。这部分客民,大多来自光绪十年之后。他们基本上沿三条线路过来:一是以安庆、芜湖为结点(大多数是湖北籍、豫南籍),一是以当涂为结点(大多数为豫南籍),一是以镇江为结点(大多数为苏北籍,也有部分豫北、淮北籍)。在溧水境内,溧水县城、东屏街道方便村,曾是客民们重要的中转站。在溧水小东门、东屏庙叉子(友好村),曾设有河南会馆,管思成、蔡为端等人专为河南客民打官司(参见白马镇曹家禄老师《花山冲村志》,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7月,第一版)。
  他们来到溧水,通常是在原来村庄周边的山脚、荒丘搭棚子居住,也有人在田主家中暂住,还有一些人借住于已经破败的寺庙。经济条件较好的客民会买下田地自耕,大多数人是做佃农、长工、短工。也有人靠做剃头匠、磨豆腐、弹棉花等手艺谋生,或有人在戏班子中唱戏、打杂。有的人在荒无人烟的角落烧林垦荒,自给自足;还有人借助地方势力靠打家劫舍过日子,成为地方一害。客民常喜欢在棚子边栽竹子、植树木,家中常常备有斧头、镰刀、锯子、篾刀等工具,靠砍柴、伐木、捕鱼以及编织竹器等方式谋生。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客民的到来,为溧水增加了劳动力,解决了抛荒土地的耕种问题,也因大量垦荒,增加了境内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地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语言风俗、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多元化。从光绪年间开始,溧水的人口开始迅速增长。据民国二十年(1931)《溧水县概况一览》记载:“全县地广人稀,近因客籍移居,户口渐多。据十七年(1928)春间调查,全县约有34970户,174395人。”相比于同治十三年的37188人,到民国十七年有174395人,在50年左右的时间里,溧水人口增加了137207人,这其中除了跑反后重返家园的村民,以及本地人口的繁衍外,大多数都是客民流入之后导致的快速增长。又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统计显示,溧水当时的人口为195011人,其中,男107695人(壮丁为42000人),女87316。“因为湖南、河南、安徽移住的人很多,常能引起纠纷”(参见《溧水古今》1982年第一辑《溧水调查》一文)。
  溧水客民调研活动启动之初,吴大林、傅章伟、杨四洲、韦仁健、卞新宏等先生多次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尽最大努力给调研课题组提供资料和信息。溧水区政协与河南省信阳市政协也建立了很好的交流机制。杨四洲校长说:“客民下江南,至今已有150年历史,这一移动,改变了溧水等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方向,其区别于本地的语言和风俗在很长时间里都牢固地保持着,他们的根脉意识很强,访祖寻宗意识是融入血脉里的,解放前后,他们与祖籍地的联系是很普遍的,文革中曾一度沉寂,1980年代后各种联络又开始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村庄因拆迁而消失,一些客民村落中的老人也渐渐离世,客民移居历史若再不进行整理,或许会走向湮灭。”客民一担箩筐下江南,留给后人的影响是很深远的。随着调研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我们可能会掌握更多未知的东西,真心希望这样的调研活动能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本人在撰写过程中,曾由吴大林、傅章伟、潘惠明等人提供历史资料支持,调研过程中也得到了信阳市江力、周波、李勇等先生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本文撰写时参考了吴大林所撰《再谈溧水的客民》等文章,以及信阳市政协韩勇建主编的《一担箩筐下江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20年2月第一版)一书中有关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20:55:58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村落分布,目前只能粗线条。等待进一步完善。
发表于 2021-12-8 22:18:45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文章不容易,我们这大多就是一百多年前从河南信阳迁移过来的,在东屏街道丽山社区上桥村
发表于 2021-12-9 10:36:14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担一箩下江南
发表于 2021-12-9 10:37:2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道箩筐下江南,百年沧桑话客民。
发表于 2021-12-10 13:40:47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担箩筐下江南,理解先辈开山立家的不易,此文属实,我家太爷、爷爷家门前屋后都是竹林,都会竹编织
发表于 2021-12-10 14:20:56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分享!
发表于 2021-12-10 20:36:59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2-10 20:46:06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祖上也是河南迁过来的,“河南十二姓“中的一支。河南十二姓还有更渊源的历史......
发表于 2021-12-11 05:29:57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2-11 06:19:2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2-11 07:23:08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2-11 07:57:5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2-11 08:34:11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点赞!
发表于 2021-12-11 10:01:48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口气读完了,感慨万千!非常感谢作者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1 16: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侠客 发表于 2021-12-10 20:46
祖上也是河南迁过来的,“河南十二姓“中的一支。河南十二姓还有更渊源的历史...... ...

河南十二姓,是个什么概念?欢迎一道研究啊。13851971918
发表于 2021-12-11 18:12:1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客民在东屏共和比较多,溧水南部要少些。
发表于 2021-12-11 19:35:20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看看,了解了解。
发表于 2021-12-12 07:01:05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2-12 15: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赞,溧水是有历史的地方,会有人关心的,我们所在的地方,是生长我们的地方,值得去关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5-2 09: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