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18386|回复: 11

文史前辈谈家谱的重要性(作者李厚发 陈孝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25 12: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前些时日,曾发过一篇《家谱的重要性体现在哪?https://www.ls114.cn/thread-522588-1-1.html。近来我比较关注《溧水古今》,也不时将其中相关感兴趣的好文录入转成电子版来保存, 今天录入的一篇来自《溧水古今》第九辑(纪念溧水县建县一千四百年专辑、一九九一年八月由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印)好文《琐谈溧水的残存家谱》,是由两位文史前辈李厚发、陈孝金合作撰写的,个人读来深感家谱对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两位作者也从几个方面谈了他们独到的见解,很有必要推荐给大家分享,感谢您的耐心品味! 微信图片_20201125121007_副本.jpg
                                                                                                                转发者 健康快乐
                                                                                                               2020年11月25日


琐谈溧水的残存家谱
作者 李厚发 陈孝金
(原载《溧水古今》第九辑“史志园地”版块第213-218页,
                                             一九九一年八月政协溧水县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印)
    民国时期,溧水的氏族大姓多存有家谱、族谱,并视若神灵,奉若珍宝,平时不得随便翻阅。即使是本族人也只能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晒谱时方得一见,外族人要阅读更是难上加难。新中国建立后,家谱、族谱仍有本族之长者保存。特殊时期,一套套的家谱连同谱箱被抄走,和线装书、古字画一道被堆成小山一样,然后烧为灰烬。《溧水古今》创刊后,县政协文史组提出了从遗存家谱中挖掘地方史料的设想。1984年全县开展文物普查时,也把寻访家谱作为任务之一。但由于当年家谱大多被毁,即使有“漏网之鱼”,群众存有顾虑,也不肯承认藏有,更不肯供人翻阅,所以寻访工作十分艰苦。后来通过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终于查阅到二十余部家谱。当年这些留存的家谱,或被掩埋于地窖之中;或被砌于墙壁之内;或被束之大樑之上。询其原因,答曰:有些是在查抄前先已将谱转移;有些是在查抄时只交出大部分而保存了一本谱头;有些是在大火焚烧前从书堆中偷出一、二本。所以这二十余部家谱成套者很少,多数已残缺不全。之后,在地方志编纂过程中,各地又陆续查访到一些,柘塘镇在16个村庄已发现了14个姓氏的19部家谱,多数也已不全。可见在浩劫之余,全县至今还保存了为数不少的家谱。
    我国编修宗谱由来已久。汉代以前主要是记载帝王诸世系的史谱;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地方官僚维护门阀的工具;宋代时官宦之家已编修宗谱;明代起才开始普及于民间。太平天国战争期间,溧水民间的家谱曾遭过一次浩劫,清末民初,各大家族千方百计进行了家谱重修工作,今日所见,多数为这段时期所刊刻。在旧中国,宗谱编修是用以维系封建家族的。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曾说到族权“就是指宗祠、族谱所维系的家长系统”,而“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当年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的人,被视为“谋反乱上”,宗族规定是不准进入家谱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不提倡重修家谱,这是因为编纂的主旨在于宣扬忠、孝、节、义等封建道德,上下、尊卑等封建伦理,宗派、门第等封建观念,是为维护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
       家谱虽然存有较多封建糟粕的一面,但仍不失为地方重要文献的一部分。在它之中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等资料。这些资料对研究地方史志乃至学术研究又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我们对家谱并无研究,但从现时查阅到的溧水地方姓氏家谱中,发现以下一些方面的资料,看来还是有其参考作用的。
       一.家谱中《艺文志》保存了一些重要名人的佚文和地方文艺资料。
    曾任溧水县知县的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所作的“插竹亭记”,清顺治、康熙《溧水县志》虽有收录,然外间已很难见到这两本县志,有人认为此记已成为“佚文”。我们从《俞氏宗谱》中却看到了周邦彦于宋绍圣三年(1096年)撰写的“插竹亭记”全文,并刊载了“插竹亭图”。为周邦彦词文的研究者提供了参证资料。明嘉靖、隆庆年间,邑人陈梅岗在白石观村营建的梅岗别墅——白石园,其规模宏伟,为当时县内著名园林,今已湮没。可我们从白石观村保存的《环步港陈氏宗谱》中,不仅看到了“白石园图”,再现了园林的规模和布置,而且查到了明代进士金华王葵亭所撰的“白石园记”全文。该文对白石园的营建时间、规模、园内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苍松翠柏、绿柳修竹、万花百果,描述得十分细致,并对中山八景之一的“金井涌泉”, 留下了历史镜头。是篇值得一读的记文。柘塘《邱氏宗谱》、孔镇《俞氏宗谱》的重修宗谱序,不仅保存了清溧水进士濮瑗于道光年间为邱姓、俞氏所写修谱序的原文,也留下了其书法手迹,十分可贵。
       二.家谱的《迁派考》提供了各个战乱时期的历史资料。
   《环步港陈氏宗谱.王村村址记》,记述了该村原是王姓的居所。唐末农民起义中王姓族人逃离了王村,南宋后期陈姓移居到此村,至今仍称为王村。群力乡山口刘村《刘氏宗谱》,记载了元末曾有一支红巾军队从句容县境内向山口村开来,刘姓聚集族人凭险据守,红巾军未能进该村而转向邻近村庄。留下了珍贵的史料。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太平军与清军、地方团练在溧水乡村长期的拉锯战,平民百姓被打死。饿死和逃亡以及屋宇祠堂被毁等战乱情况,几乎各姓氏的家谱都作了较详的记载。
       三. 家谱《乡井志》为农村地名的变迁提供了历史资料。
    柘塘艾园村村名的变迁是个很好的例证。艾园村《谢氏族谱》和《张氏族谱》称该村原名艾庄村(艾氏庄园)。明代谢姓从本县思鹤乡辽园村(今石湫乡亭山行政村谢家村)招赘到艾园村艾姓人家。后来谢氏为不忘辽园村的“故园”意,将村名改名为艾园村。谢氏老人至今还称其为“外庄村”,其意原为外公、外婆所住的村庄。柘塘镇共和行政村李家村的李姓是明朝迁居来村的。《李氏族谱.谱序》称其为“生田圩”村。在谱中另存有“李中社村记”文曰:“中社村者,李氏之古村名也。忆自先九公居徙于此,卜中孚之吉,谋后启之安。斯村也,位列中孚,故名中社村”。根据这个记载,既说明该村村名经过中社村——生田圩村——李家村的演变过程;同时进一步证实了该圩名叫“生田圩”,而不是群众说的“生铁圩”。又如《章氏族谱.蟾山说辨》一文,更正了旧县志把“蟾山”误作“钱山”、“前山”的记载。乌山乡北部的章西圩,明万历《溧水县志》称为“临金圩”,《章氏族谱.蟾山祠堂上梁文》中称之为“灵庆圩”,这既印证了该圩的古名,又为进一步考订圩名的来历和沿革,提供了历史资料。诸如柘塘镇小范村的古名谢凌岗,茆家村原名东山村等,对村名、地名的变迁提供了可靠资料。
       四. 家谱《流行传》和《变迁考》提供了主姓氏迁溧时间和原因。
   《俞氏宗谱》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俞氏重修宗谱序”云:“......溧邑俞氏者旧家出河间暨新安......以黄巢之乱迁长田,再五世尚书洪公乃携孙璠公迁建康之溧水,溧之有俞氏从此始也”。从我们所看到的家谱中,最早迁溧即开泰村的张姓,于东晋咸康四年(338年)先迁句容戴亭,后分支迁徙溧水定居的。到宋代,尤其是南宋,以及元、明、清各代迁入者逐渐增多,其中以南宋从河南、河北、山东迁入的最多,而且都成为溧水的著姓大族。南宋期间迁来溧水环步港的陈姓,嗣后分居到全县五十多个村。明代初年迁来溧水的章姓,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宗谱时,章姓已遍布溧水县崇贤、长寿、归政数乡和江宁、句容等县计五十三村。家谱还记载了各姓氏迁溧定居原因,或避战乱、或在附近做官、或置有田产、或经商等等。这些流迁情况为人口学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除此以外,家谱中还刊有当地知府、知县及重要名人为大姓修谱写的序文、人物传记、祝寿文、旌表文等;有的家谱记载了该姓族人修路、造桥、救灾等公益事业;还有家谱记载两姓之间为山川、地产纠纷的诉讼文。判决文以及各姓氏制订的本族伦理道德、家规族法等等。这些留存于家谱的资料,都是可以发掘研究的内容。
    我们查阅到的家谱多数已经不全,就是存留至今的家谱,固然有些保藏得还好,但也有些已被鼠咬、虫蛀或水渍霉变而字迹模糊不清。近年来更有将家谱当废纸卖给废品收购站的,一套《巉山端木氏宗谱》就是一例。我们认为这部分存留民间的家谱,如不采取措施予以妥善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陆续遭致散失、毁光。为此,希望县文化部门、档案部门和藏有家谱的族人,共同重视现存家谱的保护工作,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把能反映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资料的家谱保存好,使它为当今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上网方式
发表于 2020-11-25 17:10:24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1-25 17:35:44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方志地方文化必不可少
发表于 2020-11-25 19:13:5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溧水点赞
发表于 2020-11-26 05:03:57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成为一种纪念了。。加上以前的计划生育,现在很多还不愿意多生。。一个大家庭。。后面慢慢都没人了
发表于 2020-11-26 08:42:1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老一辈一生养五,六个。甚至兄弟姐妹八,九个。现在年轻人生养2个都嫌多!时代条件变化大!
发表于 2020-11-26 10: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法锁 发表于 2020-11-26 08:42
以前老一辈一生养五,六个。甚至兄弟姐妹八,九个。现在年轻人生养2个都嫌多!时代条件变化大! ...

成本高,费精力,特别是上学,农耕生活时,人多力量大
发表于 2020-11-26 13:23:48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法锁 发表于 2020-11-26 08:42
以前老一辈一生养五,六个。甚至兄弟姐妹八,九个。现在年轻人生养2个都嫌多!时代条件变化大!

我曾祖父生我爷爷兄弟姐妹八个。
发表于 2020-11-26 14: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古今,老一辈留下的宝贵财富。
发表于 2020-11-26 19:36:28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家谱其实就是记载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又是什么时候没的!
发表于 2020-11-27 07:39:0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润轩 发表于 2020-11-26 19:36
家谱其实就是记载你是什么时候来的,又是什么时候没的!

解决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到哪里去?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07:06:41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 发表于 2020-11-26 14:45
溧水古今,老一辈留下的宝贵财富。

近来不断翻阅《溧水古今》各辑,深感当年县政协文史资料组(后称为学习文史委员会)及老前辈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见闻文章弥足珍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4-28 2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