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1542|回复: 36

《溧水家谱见闻录》之《知二堂·端木氏宗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7 09: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溧水家谱见闻录》之《知二堂·端木氏宗谱》

原著作者:吴大林
  
知二堂《端木氏宗谱》

    《端木氏宗谱》三十八卷,映华、惠民主修,同治七年(1868)知二堂木刻活字印本。长31.5厘米,宽21.5厘米,2005年8月10日,端礼典先生陪我到石湫端祥村,在他叔叔端利彩家见到。

图片1.png

    《端木氏宗谱》四十二卷,兴甫、仲华主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重修的知二堂木刻活字印本。2015年10月21日下午,傅章伟先生陪我到端木学松先生处见到此谱的电子本。2018年7月24日,端木学松应我之请将此谱卷首的四分之一用电脑发给我。使我对此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此谱自称为“黎阳世家”。黎阳,即指孔子的学生子贡,宋代加封子贡为黎阳公。子贡,名叫端木赐,春秋时卫国人,是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中最慧者。他善经商,家累千金,常驷马束帛,来往于诸侯之间,使孔子之名扬于天下。北宋末年,端木曾(行八,谥肇基)迁至金陵乌衣巷居住,为南迁第一世祖。至第八世祖迁居溧水。万十公,居端祥;万十一公居巉山。此后子孙繁衍,成溧水大姓。

    因为端木氏为子贡的后裔,在历史上得到民间和官府的尊敬。如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南巡,端木氏七十世孙端木谦曾迎驾,康熙回銮之后敕赐端木谦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再如溧水知县敬华南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到任的。他说,他到任的第二年“春上丁,释奠先师,两庠士子例得襄余祭祀。礼成,而端木氏裔孙明衡、明琏、德编、新兰等以次进谒”。这可能是子贡后裔享受的特殊待遇吧!

    此谱首修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请了三位名士为此谱作序。第一位是乾隆十七年的状元江宁人秦大士,第二位是溧水知县敬华南。在谱即将完工时,新知县高九思来任,又请他作了序。嘉庆十四年(1809)二修,请了安徽巡抚上元人董教增,溧水籍进士叶继雯,以及邑人陈泰庸作序。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修,请了前溧水知县刘佳和邑人颍上县教谕武秉衡作序。在此之后的太平天国运动中,各村所藏的家谱皆无存,仅有留下村“秋”字号一部幸存,才使同治七年四修时得以顺利完成,由端木氏八十二世裔孙端木锦作序。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修,由经济特科举人山东东昌府知府魏家骅、河南知府上元人周钺和广东罗定州知州蒋鸣庆作序。

    光绪三十三年(1907)知二堂《端木氏宗谱》,卷首四卷,其一,序13篇、诏敕8篇、目录、追崇御制赞、黎阳公年表、钦定章服、历代祀典、祭仪礼乐、黎阳公里居、林墓、遗迹、祠宇、楷树图、楷树问对、楷亭序、浚县祠堂记、祠堂陈设祭器匾对、祭器说、四时祭文、衍圣公撰荣膺世爵序、源流衍庆、历代仕宦、同宗人物考、凡例、修谱条例、承继律要、清谱谕单、藏谱验谱条约、各支迁徙村落考、命名字派、家规、家训、宗法、编谱字号、领谱名目、历次修谱执事名目、历次修谱捐资名目。其二,家乘小引、倡议建谱序、合纂大谱序、端祥村联谱序、北山村联谱序、铺头村联谱序、巉山村记、端祥村记、万公墩记、端祥村祠堂记、留下村记、墓志铭、墓碑记、行状、轶事记及辅先先生倡制族谱记、序(按村排列)。其三,传(按村排列)。其四,赞(按村排列)、诗文、书札、跋。还有世表三十八卷。

    此谱共印30部,按“诗书传曲阜,阀阅衍黎阳,性道心源远,瑚琏世脉长,千秋绳祖武,万派永隆昌”为编谱字号。

    据谱称,子贡后裔一直居住在河南浚县,北宋末年一位名叫端木曾的扈驾南渡,遂占籍金陵乌衣巷,为南迁第一世祖,至第八世祖迁溧水县之巉山。其后代约分两支:

    一曰万十公,卜居于端祥村,生子三。其子孙繁衍分布于端祥村、代共村、杮树村、庵头居村、圩壒村、砚瓦桥、西官塘村、毛公渡村、李园村、东韩村、大巷村、桥子头村、夏家村、潘村、小骆家边、大路村、郄坊村、甘西村、朱塘村、湖熟镇、小北山村。

    一曰万十一公,卜居于巉山村,亦生子三。其子孙繁衍分布于巉山村、团山冲、岗头村、铺头村、小巷村、洪蓝埠、孙家边村、徐墓村、东韩村、留下村、端庄村、端家村、谢王村、南山头村、同山村、南夏村、五塘村、陈沿村、庙头村、稽塘村、蒲塘头村。

    端木氏为溧水之高门望族,其族谱内包含有许多有关古代溧水的史料。

    提到溧水端木氏,就必然会联想到《明史》中所提及的刑部尚书端木以善和他的两个儿子孝文和孝思。
图片2.png

一、关于端木以善

    端木以善并没有功名,他是“由儒士任尚书”,即通过推荐和征召而在明王朝当官的。《中国历史大辞典》称:“儒士,明代荐举名目之一。洪武即行,选荐儒士授官。永乐后重科举,儒士以科举为荣,遂不多行”。端木以善以丰富的学识、实在的政绩、清廉的表现,从一个徽州府的秘书长升任刑部尚书,后担任湖广等处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三月,端木以善因疾卒于南京之官舍,年仅53岁。洪武七年(1374),宋濂应其子端木孝思之请作墓志铭。他说“予托交于公颇久”,对端木以善的生平记载甚详,《明史》中的《端木以善传》据其墓志铭写成。

    此墓志铭首见于《万历应天府志》。焦竑《国朝献征录》和清代几部《溧水县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均与《万历应天府志》一脉相承。我将清光绪知二堂《端木氏宗谱》和《万历应天府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进行互校,发现同篇文章竟有百处之差别。

    如《万历应天府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称端木以善“葬于巉山东村之原”。而知二堂《端木氏宗谱》称“葬于爱景山之阳”。2016年7月,在东屏周村村民经秀环家中发现《明故先祖考刑部尚书端木公以善府君之墓》墓碑。据说是其父于30年前从爱景山运回的。对此,有人认为旧《溧水县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记载有误,《端木氏宗谱》纠正了错误。还有人说,“巉山东村之原“和“爱景山之阳”从地理位置上讲是相同的。我仔细研究了新发现的墓碑,认为它并非是端木以善墓前的原碑,而应是清代重立的墓碑。因此,并不能因为此墓碑的发现而轻易否定旧县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但这个墓碑为什么在爱景山麓发现,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万历应天府志》和知二堂《端木氏宗谱》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是其两种版本。《端木氏宗谱》中的版本是来源于端氏世代相传的手抄本,但是《万历应天府志》本更接近于原著。

    几部地方志中的《端木以善墓志铭》标题已佚,文章署名也佚。在《东鲁端木氏小宗谱》中记下了文末署名:“皇明洪武甲寅岁(七年,1374)三月既望,太子太保内阁大学士辅臣宋濂谨撰,翰林院学士刘刚篆额,翰林院学士朱昇书丹”,但这不符合明代墓志铭的规格。

    明代墓志铭多为方形,上下两块共一盒。在志盖上有篆书:“囗囗之墓”。在志文部分开头三行,第一行写上囗囗拜撰,第二行写上囗囗拜书。明代墓志的署名在文章的开头,而不是未尾。但《东鲁端木氏小宗谱》的记载仍有参考价值。

二,端氏家族与朱昇的深厚友谊。

    前面已述朱昇为端木以善墓志铭书丹的事。朱昇还为端木以善的画像作赞云:“其人谦退似懦夫,专谨似腐儒,瞻视精悍似侠客,掀髯谈世事似谈士,而其精神超越又似逸神仙者”。说明朱昇与端木以善之间有着交往和深厚的友谊。

    朱昇,字允升,安徽休宁人。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毛泽东赞其为“九字国策定江山”。

    朱昇撰的《朱枫林集》中收入《东邨老人诗序》。因端木以善并不老而自称“东邨老人”,于是朋友们纷纷为此而作诗。朱昇为这组诗作了序,序曰:

    端木氏之居溧水,唐山东之崔卢李郑也。而有东西邨之异者,犹道南北之阮也。端木公字以善,杰特而温谧者也,而自号东邨老人。按《戴氏记》,人生七十曰老,大夫,则致仕。人子恒言不称老,公家尊君国用先生年且未七十,而公自号如此者何?夫名称生于不足者也。弱龄出仕,扬历垂三十稔,所不足者,非庭闱之晨昏乎?故未老而老,蕲以为养也。昔老莱子年七十,斑斓亲侧,作婴儿啼戏,然则今日东邨之老人,庸非后日之婴儿乎?人之行莫大于孝字,子知有亲,不知有己,是以始也自忘其强,仕而终也自忘其耆老也。闻端公之风者往往悦喜慕尚,作为歌诗,歙氓朱昇为之序 。

图片3.png

    朱昇的儿子朱同对两家之友谊有所记述。朱同,字大同,承其家学,自号紫阳山樵。洪武年间以人材举为东宫官,寻进礼部侍郎。朱同的《覆瓿集》,其卷二有《题送行诗卷》(辛亥)诗一首(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

江西未有送行句,此日相逢再赋诗。
定省羡君多伯仲,飘零怜我独孤遗。
梦回石水论文夜,喜见秦淮问礼时。
后会茫茫又何地,应须努力慰相思。

    诗前有小序曰:“端木孝文、孝思从先子游,寻复侍尊人之官江西,有送行书卷,余未之作。今岁又侍亲在朝,偶会于於凤凰台下,求补此卷为赋此”。

    朱同序中称“端木孝文和孝思从先子游”,此处“先子”指朱昇,说明端木孝文、孝思曾拜朱昇为师。“寻复侍尊人之官江西”“今岁又待亲在朝”,此处“尊人”和“亲”皆指端木以善。“偶会于凤凰台下”,说明此诗作于南京。
三、关于端木孝文

    《明史•端木以善传》中称,以善“子孝文,翰林待诏;孝思,翰林侍书。先后使朝鲜,并著清节,朝鲜人为立双清馆云”。

    端木孝文和孝思曾出使朝鲜。明万历《溧水县志》 :“初,孝文使朝鲜,朝鲜重其才,将厚为寿。问:‘端太史行李何在’?孝文曰:‘吾持一节来耳,请惟以一节返’。无何,孝思复使朝鲜,孝文勉以诗。诗云:‘我曾持节往朝鲜,汝亦承恩下九天。手足情深当此日,君臣义重报何年。云笼鸭绿江船月,风拂鸡翎土坑烟。奉使若无冰檗操,才如班马也徒然’。孝思拜受而去。后亦惟以一节还报兄。朝鲜荣其事,为立‘双清馆’表之云”。

    同治版《端木氏宗谱》:“端木仁,字孝文,洪武初任翰林侍书(应为“待诏”之误),尚书公长子也。出使朝鲜,以清节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称:“待诏,明代为翰林院属官,从九品。掌校对文史,凡遇皇帝宣问文义,以备召呼”。孝文虽然品秩不高,但居于皇帝身旁,随时回答皇帝有关文史知识的提问,这需要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正是因为他的工作得到皇帝的赏识,才被派出使朝鲜。

    我曾据《端木以善墓志铭》“子四:仁、义、礼、智,皆石产也。仁先卒”的记载,得出端木仁(即孝文)在洪武六年三月之前,即其父去世之前即已病逝,因此,他出使朝鲜的时间当在洪武五年之前的结论。

    后来看到光绪版《端木氏宗谱》称,端木以善共四子,其中老大为孝礼,老二为孝芳,老三为孝文,老四为孝思。因此孝文就不是端木仁,而是端木礼了。

    经过认真的探索,现在看来光绪版《端木氏宗谱》的修改似乎有道理。

    理由之一:溧水区档案馆藏有《严氏家谱》手抄本复印件。其中有端木孝思于永乐元年撰的《胥溪公墓志铭》,谈到严谦夫妇同时去世:“公卒时,余领兵部吏,与乡之都宪公谈、吾院诏兄孝文辈相谓曰┅┅”。说明直到永乐元年时,端木孝文仍然健在。

    理由之二,陈作霖所撰《金陵通传》有端木孝文传,称“孝文名礼,孝思名智,皆以字行”。并称“永乐中,孝文以儒士官翰林待诏,使朝鲜”。

    理由之三:张绍锋著《明代翰林院设置沿革考》一文称,翰林院待诏是洪武十四年(1381)才设立。洪武十八年(1385)定“待诏六人,从九品”(《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2期)。据此可知,孝文至迟在洪武十四年时在待诏任上。

    理由之四:在《顺治溧水县志》中收录了孝文所作的《夔州府经历萧公传》。他说:“公讳叔裕,先本兰陵,自建炎扈迁,后世为金陵人。金陵地沃,渐六朝,侈靡习。公性嗜淡朴,弗惬也,遂卜迁于我溧”。又说:“而是时,太祖得天下,新持刑,乱国用重典之说颇尚,法吏有小过差,辄黥戮,人咸惴揣立。公素少宦情,遂谢病归”。太祖是朱元璋的谥号,端木孝文作此文时称“太祖”,说明作此文时应在建文或永乐时。
面对新出现的材料,我还是有一个疑问得不到解释:宋濂撰的《端木以善墓志铭》称:予友端君以善既卒之一年,其子智衰绖踵门,泣拜而请曰:“智也,罪衅深重,祸延先公,以洪武癸丑三月乙卯卒于南京之官舍,寿仅五十有三,遂以是年某月某日葬于巉山东村之原。┉┅”。根据封建礼教中的“长幼有序”原则,此时端木孝文和端木孝思均在朝廷任职,请宋濂撰写墓志铭是家族之大事,孝思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瞒着其兄孝文独自去请宋先生撰写;而宋先生和这二位兄弟同朝为官,即使孝文因故不在京城,也不可能在墓志铭中对孝文只字不提。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有一种可能,即在洪武六年时端木孝思已经由儒士被荐辟进入中央政府,而此时端木孝文尚未被荐。只有这样,才能回答上述问题。对此,有待更深入的探讨。

    端木孝文遣留的著作,目前有《夔州府经历萧公传》一篇,见于《顺治溧水县志》。还有《赠孝思弟使朝鲜》诗载明清《溧水县志》。在《严氏宗谱》中还有一首《赠南庄归隐》诗:“先生托兴欲何之?心地存耕德固持。华野有书征俊杰,鹿门多士问安危。春风禾黍家家酒,化日池塘处处诗。佳景四时皆自得,南庄唯许白云知”。

    赠端木孝文的诗仅见王璲的《送文渊阁待诏端木孝文使朝鲜》:“扶桑日出曙光寒,帆挂长风积水宽。汉武开边分四郡,圣朝遣使抚三韩。河山誓重畿封远,雨露恩深岛部安。想见藩臣迎节下,犹存黼黻旧衣冠”。王璲的这首诗见钱谦益《列朝诗集》乙集第一。又见《古今图书集成•朝鲜部》。王燧,字汝玉,以字行。苏州人,永乐间任翰林五经博士,参修《四库全书》。

    端木孝文卒后葬于溧水。明清《溧水县志》均载“翰林院修撰端木孝文墓”,但未标明地点。

四、关于端木孝思

    明《万历溧水县志》卷一称: “端木孝思, 以善之子,孝文之弟。由儒士任兵部员外郎兼翰林院侍书”。

    同治七年版《端木氏宗谱》记载:“端木智,字孝思。洪武初由荐举任翰林侍书。与方孝孺先生同修国史。后亦出使朝鲜。兄弟俱以清节著,因立双清庙(馆)祀之。尚书公四子也”。

    张绍锋著《明代翰林院设置沿革考》一文称,翰林院侍书也是洪武十四年(1381)才设立。洪武十八年定“侍书二人,正九品”。(《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2期)

    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大辞典》称:“侍书,明代为翰林院属官。洪武十四年(1381)设,初设二人,正九品。凡皇帝习书,则侍左右,以备考订点画音声”。

    孝思除了有丰富的文史知识外,还擅长书法。《中国书法大辞典》称,孝思曾拜翰林侍讲学士、文学家危素为师,他笃志于书法,其书法“遂空冀北,无以为比者”。清《光绪溧水县志》称端木智(孝思)“尤工书法”,“朝鲜人收孝思寸楮即宝之曰,此小使碎金也”。总的印象是孝思十分活跃,留下的史料也很多。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戴进绘《归田祝寿图》卷,见《故宫书画馆》第六编。此图作于永乐五年(1407),是为端木孝思60岁祝寿所画。

    《归田祝寿图》画面中一所宽敞的厅堂坐落于苍松翠竹之间,主人居中而坐,祝寿者纷纷而至。院落之后有高岭飞瀑,远山隐现。画中景物集中于一侧,明显延续南宋“马、夏”一角半边式的构图。笔墨写意,皴笔简短劲健。人物勾画简括,略具形态而已。左二有一童子怀中抱琴。极为精緻。

    画幅引首有赐进士及第翰林编修刘素题:“寿奉训大夫兵部员外郎端木孝思先生诗叙”。可知永乐五年时,孝思已升任兵部员外郎。他的官阶也升为从五品了。

    《万历溧水县志》中所收曾棨《送端木孝思还溧水》诗:“早年江右仰芳名,阙下逢君白发生。栗里风光归去乐,兰亭书法老来精。玉堂金马留真迹,白石清泉有旧盟。此去乡山殊不远,好将消息到神京”,就是题在画后的纸上。

    北京故宫博物院曾将戴进绘《归田祝寿图》卷复制出售。我认为这是溧水重要的文史材料,希望端氏族人将其购回,并将刘素的《诗序》和后纸的诸人所题诗全部释出,以丰富溧水的文化宝库。

    有趣的是,孝思并未在溧水颐养天年。他好像在72岁时还出使朝鲜。明代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载:永乐十七年(1419),(朝鲜)“国王芳远卒,谥恭定。上遣翰林官端木孝思往祭吊,并赐嗣王构《五经》《四书》《性理大全》《通鉴纲目》。金幼孜赠孝思诗曰:“曾同载笔侍蓬莱,文采煌煌映上台。奉诏又从天上出,驱车还向日边来。新亭树色连征旆,驿道梅花点酒杯。好为吾皇宣德意,早春先候使星回”。

    另在《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王舍人诗集》中有王绂《送端木员外孝思养病归溧上》诗一首:“都门已设祖,冠盖聚朋俦。燕别未云已,驺从罗道周。大夫何贤哉,宠被君恩优。为郎列仙署,弄翰登瀛洲。内帑出赐衣,大官具时羞。虚怀恋阙心,补报嗟无由。奈兹抱病质,霜鬓飒已秋。上疏得优许,养疴还旧丘。旧丘况京甸,咫尺溧水陬。依依农圃怜,蔼蔼桑柘稠。颓龄尚可驻,余生得安休。悠然遂高志,那复生离忧。于时正阳月,霜寒水痕收。飘飖远空云,浩荡沧波鸥。私怀徒叹羡,逸驾安可留。”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别号友石生,又曰九龙山人。洪武年间征至京师,寻坐累戍朔州。永乐初用荐,以善书供事文渊阁。久之,除中书舍人。卒于官。

    明清《溧水县志》均载孝思的《溧水秋咏》诗。《严氏宗谱》中收有孝思的《赠南庄归隐》诗:“高人卜筑地孤寒,耕隐南庄居易安。桑柘影中春吊祭,竹松阴下尽盘桓。蓝桥溪上禾终亩,渭水台边竹一竿。自是子陵分派远,超然与世不相干”。

    端木孝思卒后葬于何处?旧县志无载。《端木氏宗谱》好像也无记载。

五、结语

    最近,我读陈作霖《金陵通传》,提到端木氏家族的一些事,似可补《端木氏宗谱》之缺。现转载如下:“端木万,溧水人。其先居汴京曹门。曾祖某,为萧氏赘婿。宋南渡,初萧氏通判江宁,某与俱来,寓居乌衣巷。久之,随萧迁溧水之巉山,有地名东邨,遂定居焉。大署其门曰曹门端木氏。某孙彦,彦生万,宋末为进义校尉,以材武雄于乡,统县兵为保障,盗不敢犯,民怀其德,卒后立祠祀之。万子省,省子寿,皆以乐善闻。寿子时中,沈酣经史,善为词章。时中子安,安子邦远,字国用,幼孤,能自立,每以泽物为务,借贷而不偿者,辄焚其券。邦远子复初。”
由此而知端木以善的父亲名邦远,字国用。巉山有地名东邨,所以才有朱昇撰的《东邨老人诗序》。至于说孝文和孝思何时进入朝廷任职?何时出使朝鲜?出使过几次?孝思是否真的到七十多岁还出使朝鲜?他们的任务是什么?双清馆是朝鲜哪位国王所立,建于何时?有些什么故事?都有待一一解开。我希望通过对知二堂《端木氏宗谱》的深入研究,破解其中的难题,这也是撰写本文的初衷。

上网方式
发表于 2021-1-7 10:19:21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的悠久历史文化得到真正发掘,吴老师真了不起!
 楼主| 发表于 2021-1-7 11: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升这个人在明初非常有见识,告诉朱元璋的九字诀可谓计定天下,并因此得免死券。端木氏与这个夫子的父子交往也非一般。

朱升(1299-1370年),字允升,安徽休宁(今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文学家,明代开国谋臣,官至翰林学士。元末(1367年)被乡举荐为池州学正。避弃官隐石门,学者称枫林先生。后因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而闻名。

朱昇的儿子朱同对两家之友谊有所记述。朱同,字大同,承其家学,自号紫阳山樵。洪武年间以人材举为东宫官,寻进礼部侍郎。朱同的《覆瓿集》,其卷二有《题送行诗卷》(辛亥)诗一首(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六)。

江西未有送行句,此日相逢再赋诗。
定省羡君多伯仲,飘零怜我独孤遗。
梦回石水论文夜,喜见秦淮问礼时。
后会茫茫又何地,应须努力慰相思。
发表于 2021-1-7 11:24:47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端氏宗祠在文革期间被拆毁了,相当可惜。好在前两年端氏族人共同募集资金又重新复建而成,可遗憾的是缺少那文化历史传承的原有物件了。中国传统的宗谱文化必须继承发扬。
发表于 2021-1-7 11:32:34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姓真详细
发表于 2021-1-7 11: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7 13:09:01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8 13:33:26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1-1-8 14: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最多辈分如下:.......乐、利、礼、义、传、家.......
发表于 2021-1-8 14: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巉山是否被后人更改为柴山呢?什么时候改的?为什么要改?.....还记得村里的祠堂当做牛棚,其实那个祠堂古色古香,蛮有年代感的啊!2008年彻底拆迁了啊
发表于 2021-1-8 15:00:51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篇文章讲端氏,威名显赫戴历史,
家谱功劳不可没,县志漏掉家谱齐,
端木家族起源早,分支溧水睦乡邻,
名人辈出端木家,中華文明大家庭!
发表于 2021-1-8 15:48:19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威名显赫载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21-1-8 18:28:0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戈瑞斯 发表于 2021-01-08 14:13
巉山是否被后人更改为柴山呢?什么时候改的?为什么要改?.....还记得村里的祠堂当做牛棚,其实那个祠堂古色古香,蛮有年代感的啊!2008年彻底拆迁了啊

可能是音讹,这种情况很多,如吴王山,变成了乌王山等。
发表于 2021-1-8 22:03:09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溧水两大复姓端木,司徒
发表于 2021-1-9 08:56:49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彩了,太有意义了,收藏
发表于 2021-1-9 10:47:2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想山下 发表于 2021-01-08 22:03
溧水两大复姓端木,司徒

还有白马欧家山的欧阳
发表于 2021-1-9 15: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做过几款家谱,像这种非常规尺寸,再古法装订的,还得手工来裱,所以注定每批的量不多。吴老师整理了这么多,是对文化的保护
发表于 2021-1-9 19:14:59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想山下 发表于 2021-01-08 22:03
溧水两大复姓端木,司徒

和凤还有复姓:夏侯,在和凤有好几个村都是这个姓,仅和凤一地,复姓夏侯者,人口都有两三千,这个复姓在溧水来说应该比复姓司徒的人口数量还多一些。
发表于 2021-1-9 20:57:3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想山下 发表于 2021-01-08 22:03
溧水两大复姓端木,司徒

还有和凤夏侯氏。
发表于 2021-1-9 21:03:4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端木象谦,端木象震,不知是巉山的,还是端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4-26 0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