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45138|回复: 31

明朝溧水县令李可埴后裔新推论 (江文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5 11: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0-12-28 21:09 编辑

转发说明:
       前一时期,长沙网友李志良、李志国曾通过本网站求助找寻知县李可埴后裔,由于溧水这支李氏宗亲缺乏家谱等重要史料的印证(已前后三次走访过十里岗李氏、新庄李氏、老庄李氏族人,都没有查证到真凭实据),但根据《溧水县志》,溧水确实记载有知县李可埴一族在溧水居住生活繁衍,而根据长沙李氏宗亲李志国传来的《李氏宗谱(敬爱堂)》及我们在网上所搜集到的资料,也确实证明李可埴后裔在溧水几处地方生活过的事实。李志国先生传来的《李氏宗谱》(通过QQ),我仅提供给本地的五位文史研究爱好者(吴大林、傅章伟、江文宏、潘惠明、宋政灏),大家也经常交流李可埴后裔在溧水的查寻方向。以下转发的《明朝溧水县令李可埴》一文是江文宏先生根据《溧水县志》、《李氏宗谱》及对照相关联的溧水姻亲、好友《姓氏宗谱》而独立完成的新作。作者通过查找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推论较为严谨。如文中提到的乌山老庵从地理位置上看与十里岗李氏村落相符,另麻山老庄、丰安寺都曾安葬过李氏族人的记载,按古时交通不太便利的情况来看,其李氏族人居住应该在附近,还有根据史料得知的溧水县城、双眼井、石湫坝都有李氏族人居住过的记载,都是有待调查寻证的。详情请阅读江文宏先生的万言新作吧。这里我顺便介绍一下作者简况:江文宏,1985年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学高级教师,长期在江苏省溧水高级中学任教,并先后担任过省溧中、区政府教育督导室的领导工作。现为溧水区地方文史协会会员,业余从事溧水地方文史的整理与考证,主要研究溧水古代教育、名宦乡贤以及历史遗迹等方面内容。前一时期已经通过本网站《中山文史》版块发表过几位有关溧水知县的研究专文。在此友情提醒:网友可以分享学习,但不能私自转发到其它公众平台,版权属于江文宏个人所有。谢谢!

                                                                                             转发:健康快乐
                                                                                           2020年12月25日
微信图片_20201225114141.jpg
微信图片_20201225114129.jpg 这是江文宏先生12月22日正在走访丽山老庄的村民。

微信图片_20201225114149.jpg



明朝溧水县令李可埴
江文宏


    不久前,吴建溧先生转来湖南长沙李良垂先生求助溧水文史爱好者帮其查找李可埴后人的信息,同时转来了部分敬爱堂《朝天李氏族谱》的资料。之后组织了吴大林、傅章伟、宋政澔等老师进行了相关寻访工作,我也参与其中。我们虽然梳理了一些思路,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我利用业余时间,对《朝天李氏族谱》中李可埴的行状和年谱进行了点校,并结合族谱中的世表和溧水县志中的相关信息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写成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对李可埴有进一步的了解。
    一 李可埴的生平
    李可埴(1586—1653),字植之,号夔龙,一号澹庵,湖广善化县(今湖南长沙)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湖广乡试第十二名举人,天启二年(1622)壬戌科文震孟榜第三甲第63名进士。
    李可埴于天启二年六月选授南京应天府溧水县知县,冬月到任。天启四年(1624)兼摄高淳县令。天启六年(1626)七月,父亲李先春去世,因丁艰离任。崇祯二年(1629)服阕,补授河南封邱县知县。崇祯三年(1630)升兵部主事。崇祯五年(1632)请假家居养母。崇祯六年(1633)奉母亲之命出仕,补授福建泰宁县知县,不久丁母忧。崇祯八年(1635)秋,服阕,补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崇祯十二年(1639)升南京户部主事。崇祯十三年(1640)差管淮安钞关,升南京户部员外郎。崇祯十四年(1641)升南京户部郎中。崇祯十六年(1643)春,升南直隶凤阳府知府,敕授中宪大夫,于秋季到任。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城破,致仕。
    李可埴任职溧水的事迹
       据《顺治溧水县志》卷六记载:
李可埴,字夔龙,湖广善化人,由进士,天启二年任。赋性淳良,不为察察,与民相安。至五年,以兵饷欲借改折暂征,公有伸免,文移甫行,而丁艰去。服阙,补他县,惠政亦如在溧焉,后擢户部,升凤阳知府。时楚寇乱,不能归,以遗爱在溧水,遂家焉。
      据《光绪溧水县志》卷五记载:
      李可埴,字夔龙,湖广善化人,由进士,天启二年任。性浑厚,不为苛察,与民相安。五年,以兵饷欲借改折暂征,可埴力为伸免,文移甫行,而丁艰去。服阙,补他县,亦多惠政,后擢户部,升凤阳知府。时楚寇乱,不能归,以遗爱在溧水,遂家焉。
    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节选)
       乙卯,以经艺冠本房,又七年,而成进士,筮仕,得溧水令。
       甫下车,邑有编审之役,向来积弊多端,公力加釐剔,苦心裒益,事竣,邑称公平。钱粮条折征收,旧有分项,小民苦其繁扰,胥吏乘之为奸,公条陈为一则,民甚便之。邑南以筑东坝,故渰没腴田数万亩,历经上台题吁获邀改折,甲子岁阳侯肆虐,米价涌贵,计部复有借漕之檄,人心皇皇,公力请于上台疏改,次年得免重困。
       溧自经大潦后频遭旱魃,公斋虔步祷,甘霖辄降。民有小忿小隙辄诬告,各院台诸司关提者丛集,公不避强御,一切持之不发,甚至与比部郎为角,察豪猾之表里为奸者治之,其风少息。他如,饬修黉宫、会课诸生、禁图赖、禁增赎、严保甲、明乡约,凡职所当为者,靡不尽心力。三载考绩,获邀旌纶,荣两尊人,士民为纪载歌咏以识盛美。方幸得行志以报君父,无何,而封公已谢世矣。
    李光座(1610—1680),河南祥符人,顺治六年(1649)刘子壮榜三甲十七名进士,康熙十二年(1673)任江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李可埴任河南封邱县令时曾分校河南乡试,李光座是他选拔的举人,于其有知遇之恩。
       根据这些材料,整理李可埴的事迹大致如下:
       1.不为苛察,与民相安
       所谓苛察,就是以烦琐、苛刻为明察。如,《后汉书·鲁恭传》:“州郡好以苛察为政,因此遂盛夏断狱。”但大多亲民的官员却不愿意拿一些繁琐的事情来折腾老百姓。《庄子·天下》说:“君子不为苛察。”在溧水县志上只是高度概括地说李可埴“性浑厚,不为苛察,与民相安”,但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中就说的具体多了:
       邑有编审之役,向来积弊多端,公力加釐剔(lí tī,清理剔除),苦心裒益(póu yì,减少和增加),事竣,邑称公平。钱粮条折征收,旧有分项,小民苦其繁扰,胥吏乘之为奸,公条陈为一则,民甚便之。
       编审之役,是指人丁编审制度,其实质是赋税徭役制度。明朝末年,赋役制度实行重大改革,落脚点便在人丁和丁银的编审上。徭役滥行派征,积弊日久,就会影响百姓生计,百姓为逃避徭役,也会隐藏人口,导致承担赋役的载籍人丁减少,当差人丁的负担日趋加重。而丁银,来源于折银派征的差役、税收名色,种类繁多,情况非常复杂。具体可参见县志中的田赋志。
       在李可埴任县令之前,仅万历年间,刘应雷、傅应祯、吴仕诠、陈子贞、徐必达、徐良彦、朱身修、张锡命等县令都从不同角度来为百姓的生计问题操劳,得到溧水百姓的爱戴,百姓自发建祠以示感激。李可埴接任张锡命之后,虽然漕粮改折的事情告了一个段落,但人丁编审仍是一个重大考验。李可埴对原有资料进行认真的清理和查证,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同时在钱粮条折征收等问题上,他把种类繁多的分项进行了合并,使操作过程简单易懂,既减少了百姓的麻烦,又使得奸吏们难以乘机暗箱操作。
       2.户部借漕,力为伸免
    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中说:“邑南以筑东坝,故渰没腴田数万亩,历经上台题吁获邀改折。”这件事的背景便是溧水漕粮改折。据《顺治溧水县志》卷一记载:“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邑民张晓、熊子成等,以广通镇筑坝,上游之水无所泄,荡没沿湖腴田八万余亩,每岁额粮加派各乡,民苦赔累,具疏叩阍,泣请漕粮改折如高淳例。”本已得到朝廷同意,可至万历四十六年(1618),朝廷以军需孔棘,溧水县漕粮复征其半,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溧水漕粮全征。“天启二年(1622)壬戌,应天府尹徐必达,据知县张锡命详文移抚院王象恒、按院易应昌会题,准溧水漕米永远改折,合邑戴之。”此事亦可参见《顺治溧水县志》卷六“徐必达传”“张锡命传”。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天启五年,“五月十七日,大风雨,昼如晦。秋旱。十一月二十五夜,地震有声。是年,京储告匮,天下改折,地方暂借漕米一年。溧水自是不复折。相沿。”“至天启五年,天下改折,地方借征本色。”(见《顺治溧水县志》卷一、卷四)
       古代赋税制度中,漕粮、本色、折色、改折、半征、全征、复征、复折等概念的内涵非常复杂,又因为溧水县南东坝的遗留问题,使得农田面积、税赋征收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溧水的财政,但漕粮改折的事情,是涉及溧水百姓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的大事,哪一任县令都不能马虎。天启五年,溧水夏雨、秋旱、地震等自然灾害接连发生,朝廷又因京储告匮而向地方暂借漕米,老百姓的负担可想而知。
    李可埴“力为伸免”的背景,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中也说的比较详细:
甲子岁(天启四年,1624)阳侯(水灾)肆虐,米价涌贵,计部(户部)复有借漕之檄,人心皇皇,公力请于上台疏改,次年得免重困。
    据《顺治溧水县志》卷一记载:“四年甲子,五月,溧水蛟出,没民居。”随即,天启五年,又是两次地震,水灾旱灾相连,米价暴涨。
    据查,《顺治溧水县志》卷一记载,“万历四十二年甲寅,岁丰,米一升,钱仅五文。而《光绪溧水县志》卷十三“陶栩”中说,“天启、崇祯间,岁大饥,斗粟千钱。栩出粟,按户给散,全活甚众。”平常丰年时,一升米只有五文钱(一斗为十升),可天启年间,因为饥荒,一斗粮食能值一两银子。老百姓本来就度日如年,可朝廷还要“暂借”漕粮(水路运输的粮食,供应京城可接济军需)摊派给百姓,这让人情何以堪啊。李可埴竭力向上台伸免,于天启六年得到了回复,“文移甫行,而丁艰去”,老百姓藉此暂时得以摆脱困境。
       3.斋虔步祷,应对灾害
    李光座《中宪大夫凤阳府知府澹庵李公行状》中说:“溧自经大潦后频遭旱魃,公斋虔步祷,甘霖辄降。”
    溧水有城隍庙,洪武二年(1369),朝廷诏封各县城隍之神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溧水百姓对城隍神犹为信奉。张锡命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任溧水县令时城隍庙失火,于次年进行了一次大修。天启三年(1623),城隍庙内宝庆桥毁坏,邑民姚守元曾捐赀独修(见《顺治溧水县志》卷三)。
    溧水城隍庙通常于春秋二仲(仲春、仲秋,即二月、八月)举行祭祀活动。到了天启三年,城隍庙是修好了,可是,天启四年至天启五年夏天连续水灾,天启五年秋天至天启六年又连续旱灾,李可埴便在地方贤达的陪同下,多次前往城隍庙等庙宇去“斋虔步祷”。所谓斋虔,指虔心斋戒;所谓步祷,即禹步祷告,禹步是指道士在祷神仪礼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民众认为,祷雨若能灵应,乃是山川神祇响应地方官员和信众的祈祷诚心所产生的效果,所以灾年祷雨,其实是协调人与自然、官吏与百姓关系的重大的宗教活动。李可埴在大旱持续的情况下,多次前往城隍庙、东岳庙等宗教场所去虔斋祷雨,最终使得“甘霖辄降”。
    (转下一帖)

上网方式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1: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0-12-29 20:52 编辑

   (接上一帖)

    四 因遗爱在溧水,晚年卜居溧水。
    李可埴的家乡在湖广善化县(今湖南长沙)。他的父母、兄弟和他的长子、三个女儿都在老家成家立业,他的元配刘氏于天启七年去世,葬在老家。他续娶王氏,二子李铉于崇祯元年(1628)七月出生。紧接着三子李铭(崇祯四年,1631)、四子李镐(崇祯六年,1633,六子李铤(崇祯十四年,1641),妾汪氏给他生下五子李铻(崇祯九年,1636、七子李镆(崇祯十六年,1643),另外还有三个女儿。直到顺治五年(1848)继配王氏还生下第八子李锡。
    《顺治溧水县志》中说李可埴 “时楚寇乱,不能归,以遗爱在溧水,遂家焉”。李镐的《中宪埴公年谱》中说,李可埴于崇祯十五年(1642)安家南京,于崇祯十七年(1644)秋天,到溧水石湫坝(地名双眼井)暂居避乱。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明弘光皇帝从南京出逃,李可埴举家来溧水县城定居。
       崇祯末年,大明政权摇摇欲坠。崇祯十二年(1639)五月,张献忠在谷城打垮官军,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攻克襄阳。崇祯十六年1643)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府(湖广钟祥县),三月,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崇祯十六年五月,张献忠攻克武昌楚王府,处死楚王朱华奎,建立大西”政权。崇祯十六年八月攻下岳州和长沙。
       崇祯十七年秋天,时局动荡,李可埴此时除自己外还有一妻一妾,有六个儿子(长子及三个女儿在湖广,第八子尚未出生)和三个女儿。这么大一家子,确实是没法再回长沙老家了。
    李可埴避难的第一站,是崇祯十七年(1644)秋天来到了石湫坝。而其中缘由,我觉得可能与两个人有关,一个是王可宗1571—1650),一个是杨公翰(1568—1653)。
       王可宗是石湫坝人,他于天启二年十一月获授广东儋州昌化县知县,天启三年(1623)六月上任,而这时李可埴正好在溧水任县令。到崇祯十七年时王可宗致仕后在石湫已经修订《王氏宗谱》。
       杨公翰在天启二年至天启七年李可埴任溧水县令时,由福建漳州知府一直升至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崇祯二年,杨公翰任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而李可埴服阕后补任河南封邱县令。他们两人有这样的经历,彼此应该熟悉。
       王可宗和杨公翰都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举人,杨公翰次年考取进士。杨公翰唯一的女儿,嫁给石湫坝进士王守素的长孙王宏美,因而杨公翰与石湫人的往来相当频繁。李可埴一家这么多人,一般地方是安置不下的,而王可宗是石湫的富户,暂时安置一下,是可以的。王可宗与王宏美都是王氏第十六世孙,是堂房兄弟。王宏美的奶奶武氏(即王守素的妻子)是桑园蒲进士武尚耕的妹妹,王宏美的姑父是武尚耕的儿子武光册。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李可埴的次子李铉娶的便是桑园蒲武惟美的女儿;李可埴的女儿嫁给了桑园蒲的武可劻。
    李可埴来溧水避难的第二站,是顺治二年(1645)春天,在溧水买房子定住。李镐在《中宪埴公年谱》中说他们在石湫时是住在双眼井,可查石湫坝《王氏宗谱》卷十二“井泉”中并不见有双眼井,而《顺治溧水县志》卷首“县城图”中则有双眼井,在小东门外曹家冈与赤上冈之间,即今珍珠桥北第一初中附近,或许这是李可埴一家定居溧水的住地。顺治五年,李可埴继配王氏生下第八个儿子李锡。李光座说,李可埴安家溧水后,他曾两次前来看望,只见他平时“幅巾布袍、潇然自得,食不逾二簋,厅事不甃败,髹几数席,俨然一寒素也”,溧水百姓也非常爱戴他。顺治十年(1653)十二月,李可埴病逝,享年68岁。李可埴从生病到去世时间很短,又因全家是为避乱而侨居溧水的,所以当时只是浅葬。二十五年后,即康熙十七年(1678),李可埴的子嗣将其安葬于归政乡小迥山。
       在敬爱堂《朝天李氏族谱》中,李可埴家族留下的信息,大致有这样一些。
    李可埴的元配刘氏、长子、三个女儿,均葬于湖南善化。长子李錞的长孙李机,生于康熙二十二年(1682),卒于雍正七年(1729),年48岁,却葬于溧水,他来溧水的原因、家庭状况都不清楚,葬地也不明。但这也可以说明李可埴的后裔虽分居两地,却还是有走动的。
    李可埴的第六子李铤,顺治十五年(1658)病逝,21岁,未成家,葬地不明。
    李可埴的继配王氏,生卒不明,却葬在了金坛县的吴山。王氏是李铉、李铭、李镐、李铤、李锡的母亲,康熙十七年,几个儿子把李可埴安葬于归政乡后,不知为何未将其母移葬回溧水,李铭的妻子章氏于康熙二十年(1681)去世,李铭将其葬于金坛他的生母王氏墓旁。
    康熙十七年(1678)李可埴落葬归政乡小迥山后,他的妾汪氏(五子李铻、七子李镆的母亲)与他合葬。次子李铉(邑庠生,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及其妻子武氏(康熙四十七年1708卒)去世后均葬于归政乡小迥山。
    三子李铭(举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卒)葬乌山老庵。据《顺治溧水县志》记载,县北二十五里,有乌山庵。据《光绪溧水县志》卷二十记载,“老庵,在乌山北三里,旧名能仁寺,康熙间有高僧阒堂来居,殿后时有气出,光映数里,掘之得石碑于此。”此碑即北宋黄庭坚《次韵子瞻(苏轼)题郭煕画秋山诗》石刻,也称罗汉碑、放光碑,县令凌世御将其放于高平书院,已遗失。李铭有二子四女,二女儿嫁给思鹤乡王芝藻家做儿媳,三女儿嫁给马采臣家做儿媳。
    四子李镐(江宁府学生,康熙四十四年1705卒)去世后葬于任家庄。其妻陆氏,是大兴人(今北京),康熙四十一年(1702)卒,葬地不明。查顺治志、光绪志,思鹤乡有任家庄,但地址不详,今溧水城北机场高速入口处的北面,拆迁前曾叫任家庄,不知是不是此处。
    五子李铻(邑增生,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年51),七子李镆(康熙二十年1681卒,年42),兄弟俩都是汪夫人所生,李铻妻叶氏(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李镆妻张氏(雍正二年1724卒),都是江宁府江宁县人,两对夫妻均葬在归政乡麻山老庄前墩边。李铻子李之濂(太学生,字景颐,号坦斋,生卒不详),李之濂有二子:李嘉树(乾隆三十年1765卒,葬不详)、李蟠根(乾隆二十五年1760卒,葬不详),生卒不详。李镆嗣子(李铻次子,不详)之洛(不详),有二子:李秉枢(不详)、李邦桢(乾隆十八年1753卒,葬不详)。李蟠根之子李为遴(十二派,为字辈。不详)。
    八子李锡(太学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卒,年43),元配王氏,为武举人王行甫的女儿,康熙三十年(1691)卒,继配魏氏,康熙十二年(1673)生,卒年不详。三人俱葬兴化寺后。兴化寺(唐为延安寺、宋为丰安寺,明以后为兴化寺)在溧水丰庆乡。有一子,李之黄(第十派,之字辈),生卒不详。
       据敬爱堂《朝天李氏族谱》记载:
       以下铉、铭、镐、铻、铤、镆、锡七公,俱随中宪公宦游,因乱阻隔,遂落业江南江宁府溧水县县城,簪缨络绎、芹藻芬芳,蔚然为溧邑冠冕。乾隆癸巳(三十八年,1773)、丙申(嘉庆元年1796,),两修族谱,有宁邑君怀、昭明等抱兹苦衷采辑至此,乃得七公以下数传,载在家乘,然生娶没葬亦多阙略不全。今值家谱重修,急告成功,难以远稽,其丙申(1796)以前之实录,照依旧谱注明,而后之支裔,俟诸来者贤俊启而修明续注。嘉庆戊寅(二十三年,1818)志。
    经初步分析,李可埴的儿子中,有可能在溧水县城居住的是李铉、李铭、李镐、李铤家族,有可能在归政乡麻山老庄一带居住的是李铻、李镆家族,有可能在丰庆乡丰安寺一带居住的是李锡家族。但麻山的老庄、新庄一带的李姓属于客民。李铉与父亲都葬小迥山,李铭葬乌山老庵,李镐葬任家庄,因为老二李铉是溧水这边的老大,陪葬在父亲坟茔边,李铭、李镐葬在前往江宁府的大路边,便于子孙祭扫。李铻、李镆是小妾汪氏所生,很有可能会离开同父异母的哥哥到乡下置办田产居住,不然兄弟俩及妻子也不会葬到麻山老庄那么偏远的地方。而李锡在他6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小时候可能与五哥、七哥关系更近一点,他是太学生,他的家小可能就和五哥、七哥生活在一起,不然他和二位妻子也不至于葬到丰安寺那么远的地方的。
       若乾隆三十八年李氏修谱时李可埴在溧水的后人去长沙寻根,以李镐的曾孙李为茂(雍正十一年1733九月生,时年41岁)为最有可能。而嘉庆元年(1796)时去长沙寻根,可能的人有李铉的曾孙李为唱、李为达;李铭的五世孙李善邻、李善守;李镐的五世孙李善祀、李善继、李善写;李铻的曾孙李为遴。因为:
       李铉有三子:之渤、之汧、之泓,只有李之汧有后嗣信息。李之汧育有二子:李国柱、李龙标。李国柱有两子,李为唱(过继给李龙标,乾隆二十一年1756二月生),李为达(乾隆二十四年1759三月生)。
    李铭有二子:之衍、之辨,只有李之衍有后嗣信息。李之衍有一子,李良相。李良相以李中桌长子李为胜为子嗣。李为胜有二子:李善邻,乾隆十八年(1753)七月生。李善守,乾隆二十四年(1759)五月生。
       李镐有三子:李之溍(配陈氏)、之湑(配武氏)、之济(配赵氏)。三子生平失考。李之济有一子李中桌。李中桌有二子,一子李为茂,另一子李为胜过继给李铭之孙李良相做儿子。李为茂生三子,李善祀,乾隆二十一年(1756)正月生,配赵氏,乾隆二十三年(1758)九月生。李善继,乾隆三十年(1765)三月生。李善写,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生。
       因为想借此帮助长沙李良垂先生寻找李可埴在溧水的后人,所以本文后面的内容有点啰嗦,还请读者见谅。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1: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羡慕这些文史背景的同志们呀!本人理科生呀,因机缘巧合接触到文史圈的朋友,只能做些组织后勤保障的工作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5 11: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力作四万多字呢!码字不容易,何况要在多种历史资料中找出相应联系关系,前后逻辑思维严密,关键文史知识要扎实呀!
发表于 2020-12-25 12:28:15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堪称力作,谢谢!
发表于 2020-12-25 12:35:20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了解先祖可埴公的生平事迹,还需学古文、读历史、知地理、晓民情。感谢江老师的细心解读,感谢建溧兄的热情支持
发表于 2020-12-25 13:16:2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江老师点赞,正是,
洋洋数万字,連連几朝代。
读读眼渐花,想想光阴快。
李氏大家族,枝繁根叶迈。
上下多少年,理清書亦坏。
熬过多少夜?费了多少神?
整理成文章,考证累坏人。
吃苦并不怕,成功是根夲。
留下万言字,有益探山人。
不争名和利,壮年即有成。
志在多贡献,辛劳功永恒!
发表于 2020-12-25 14:00:07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老师辛苦了,果然不出所料,李家和当时溧水的世家交往甚多!到清中期人丁还是很多的!应该这支李氏还有不少后人在溧水的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6 06:09:21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全帖之所以分为三帖连载,是因为网站对字数有限制——一个帖子中不超过2万字。而江文宏先生所撰力作就有4万多字,故分为三帖连载形式发布了。
1608934157150577.jpeg
发表于 2020-12-26 10: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坚信李可埴后人在东屏丽山,麻山,或周边一带,好几个子女在这里,李也埋在这里,不大可能全部消失。
发表于 2020-12-26 10:37:4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希夷 发表于 2020-12-26 10:11
我坚信李可埴后人在东屏丽山,麻山,或周边一带,好几个子女在这里,李也埋在这里,不大可能全部消失。

是的,寻找范围可以扩大到群力,因为我在溧水电话黄页里面找到群力李氏有相似辈分。
发表于 2020-12-27 15: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心历史、文墨有新,大作处力,会有回音。
发表于 2020-12-27 21:57:58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开发区岗头路的老岗头李村,那个村在明代是做官的,是后来清代刘罗锅把他家搞垮了
发表于 2020-12-28 07:45:36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2-28 09:10:30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佳作,涨见识。
发表于 2020-12-28 17: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看看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21: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新龙门 发表于 2020-12-27 21:57
是不是开发区岗头路的老岗头李村,那个村在明代是做官的,是后来清代刘罗锅把他家搞垮了 ...

谢谢您提供的重要线索!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8 21: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0-12-28 21:32 编辑
新龙门 发表于 2020-12-27 21:57
是不是开发区岗头路的老岗头李村,那个村在明代是做官的,是后来清代刘罗锅把他家搞垮了 ...

能详细说说老岗头在哪?刚才搜索一下,岗头村在东庐,开发区有庙头李村,不知您说的老岗头李村是靠近哪?谢谢!岗头路倒是搜到了,可惜那儿基本找不到原始李村了吧?知道原来的李氏村民搬迁到哪儿?能联系到他们吗?
发表于 2020-12-28 22:48:30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暗花明又一村,健康快乐再辛苦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9 04:16:32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目前为止,您所说的情况是相当有价值的。因为按照国人光宗耀祖的文化传统,对祖上担任过大官的,会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即便过去文化教育跟不上,但至少对祖上显赫业绩有所听闻。而您所说明代当过大官又是李氏村落,这两点基本上对得上知县李可埴血脉传承的情况。还有您说被刘罗锅把李家搞垮了,看来背景故事不少。请加我微信18912937600,再进一步细聊。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4-26 06: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