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查看: 9293|回复: 5

前芦家庄人渐多、田渐少 作者 陈维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7 21: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3-3-10 21:09 编辑

前芦家庄人渐多、田渐少
陈维银

一、
    前芦家庄原来只有一户任姓,村庄因处于一种封闭的环境,周边水田一直归任氏家族所有,到公元1853年,查任氏家谱获知,家族人口约32人,任家可种水稻田约240亩,半旱地约40亩,平均每人约8.75亩,若亩产400斤,人均拥有粮食3500斤,生活绝对是很富裕的(人口数据是有记载的,田地数量没有确切的依据)。
    到公元1853至1860年时,溧水成了太平天国主战场,任氏家族在这场战争中,仅有三人幸存,一位是年14岁的任维云,一位约45岁任维宽,一位约40多岁的大嫂杨氏存活下来。战争还在持续,维宽决定要任维云逃难找活路去,给任家留下根。任维云掩埋了父亲,辗转逃难,孤身逃亡赶往安徽与高淳交界的水阳镇,投奔亲戚乐公,安徽水阳镇因处在水网如织的圩区,相对比较安全。大哥任维宽和大嫂杨氏留守前芦家庄看顾。可大哥任维宽于1863年又被杀害了,而大嫂杨氏被害则不知时日。
    公元1869年秋,已经长大成人的任维云由安徽返回前芦家庄,家中已经六年空无一人,屋面门前都长满了野草,地上到处都是青苔,好在砖瓦结构的楼宇没有遭受焚烧破坏。田园里也是有十几年没有耕种,荒草野树已经几人高,冬天时分,有计划烧荒复耕,又找人修复水塘沟渠,近二百四十余亩农田由于多年荒芜,需要逐渐复耕。
    公元1869年冬,已经23岁的任维云娶21岁王氏结婚,家庭成员二人,拥有280亩田地,人均140亩。到公元1879年,任德龙已经33岁,内心最焦虑的事,是久无男丁后代,娶王氏十年之久不能生育,王氏也很焦虑,但是天不遂人愿,一直也不能生育(人口数据是有记载的,田地数量没有确切的依据)。
       这年冬,任维云又娶蒋氏为妻,随后于1880年生长子任祥栋,接着又于1882年生任祥樑,1885年生任祥荣,随后又生二女。仅十年,到1889年家庭成员由二人增加到8人,家庭成员人平均拥有田地35亩(人口数据是有记载的,田地数量没有确切的依据)。
    人老要去世,男大要当婚,女大要嫁人,家庭人口是逐年增加,60年后的1949年,任氏家族共有七个家庭,人口32人,与1853年那年任氏家族32人,同样人平均拥有田地8.75亩(人口数据是有记载的,田地数量没有确切的依据)。
       1950年土改,没收了任氏家族的280亩田地和所有房屋、家具、耕牛、农俱等。原来任家的长工、佃农、租客及游民,在前芦家庄定居下来,参加土改。1950年前芦家庄共62人,土改时人平均田地4.52亩(人口数据、田地数量都是真实的)。
1952年,我们村庄被县里选中做县种子农场,田地又全归公,村里所有入农场当工人。1954年县种子农场迁移别处,被迁移农场那个村庄村民疏散,我村又迁入三户,袁姓一家9人,刘姓一家3人,卢姓5人,我们村人口共82人,人均3.41亩田地,1954年农业合作社,田地归公,初步实行集体劳动。
      1958年,建造方边水库,库区很多家迁移他村,我村又迁移二户:赵姓6人,曹姓1人。1958年又进入人民公社,已经有了生产队,田地自然归集体,但实行军事化管理,集中劳动,吃大食堂,又加自然灾害,1958年至1960年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有了1958年至1960年沉重教训。1961年恢复农民有自留,正式进入生产队核算,田地归集体,不再实行军事化管理,由生产队各自安排生产劳动,回归家庭生活。1963年由二个小生产队合并一个大生产队。
       1963年,我们村人口共104人,人均2.69亩田地,我们生产队除提高农田产量,还搞多种富业,生产队工资最高达到十分工1.2元人民币,连续到1970年。队里大多数社员建房子,娶老婆,结婚后生儿育女,社员生活蒸蒸日上。
       1968年冬,四个女知青插队来我们前芦家庄,1970年又一南京下放户一家四口人由宿迁转移到我们前芦家庄,到1970年,我们村人口共人口161人,人均1.74亩。1968年,生产队派专人在属于我们前芦家庄的荒山上开垦荒地,扩大耐旱植物的种植,那一年开荒约50亩旱地,这样我们村人均1.74亩增加到人均2.05亩。
       1975年冬,爱国大队决定在我们村东南方向南横山至竹山建大埂,筑爱国水库,淹没袁村及邵王村两村部分农田,我们一部分农田赔付袁村及邵王村,后芦家庄一部分农田转拨给我们前芦家庄生产队,又将袁村六户计30人户口迁移我们前芦家庄生产队,房子建在竹山南坡,将我们前芦家庄一部人的房子也迁建在竹山南坡,组织一个新村庄,并将我们前芦家庄生产队拆分东队和西队,1976年杨满福自四川携家属5人回到村里。到1976年底,我村两队人口增加至204人,两队田地总共195亩,一下子田地减少85亩,而人口增加了35人,人均土地仅有0.956亩。
        1978年开始落实政策,到1979年南京知青及下放户全部返回南京城,还有老人故去,又增加结婚生子,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自1976年以后结婚夫妇只能生育一个。1982年我们前芦家庄人口是207人。其中东队104人,田地100亩,1982年分田单干,人均分田地0.96亩。西队103人,田地95亩,分田单干时人均分田地仅0.92亩,我们前芦西队在全大队是人均土地最少的一个生产队。
       1982年分田单干后,杂交稻普及,化肥满足供求,除草剂应时登场,农药为水稻高产保驾护航,那以后,水稻产量普遍在亩产1200斤以上,冬季小麦亩产也在300斤以上。我们西队虽然一人0.92亩田地,除了上交公粮、给付五保户口粮、稻种1斤一亩留种几乎忽略不计,粮食收成完全满足自给自足(至1949年以后的人口数据及田地数量都是真实的)。


二、
     约于公元1230年,卢氏家族始祖卢高一由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移民来后芦家庄建庄,前后芦两村所有土地归卢氏家族所有。约于公元1620年,任氏家族任其发由南京牛首山迁来前芦家庄建庄,购买卢氏家族田地塘坝及荒山约四百多亩,其中可耕种田地约280亩,到1950年,任氏家族私有这片土地约330年。
       1950年土改,按前芦家庄当时62人口平均分田地,一人分得土地4.52亩,土地证上明确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那是最后一次名义上土地私有化。
       1954年到1982年,互助社到生产队,特殊的集体组织历时28年。
       1982年分田单干至今,也已经40年了,40年来家庭结构、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分田单干一分了之,减人不减田,添人也不添田的政策执行四十余年了,好歹现代农民不再依靠种田生活。
    原爱国大队南片几个村花木生意,是由南京下放户带动起来的,下放户回城的前两年,他们在自留地种植苗木花卉,很快被左邻右舍学习,到2010年左右,全大队的田地几乎全部栽种苗木,如今还没有拆迁的村庄田地里,全部长满了各种苗木,如今苗木已经失去了经济价值,已经是农耕田里的祸害之物,希望早日恢复其农耕价值。
       2010年,在村西边建溧水高铁站,征用了我村部分田地。2015年,建高铁站至方边的快速道路,又征用了很大一部分田地,因此还有十多户人家拆迁,住入高楼大厦,这一系统变化,曾经生活在前芦家庄这块土地上,以土地为生的历代先人们做梦也想不到。


三、
       下面是我们前芦家庄人口变化,田地平均数据变化:
1、公元1853年,任氏家族人口约32人,任家可种水稻田约240亩,半旱地约40亩,平均每人约8.75亩。
2、公元1863年至1869年,前芦家庄空无一人,前芦家庄的田地有主无人,田地荒芜了十几年。
3、公元1869至1879年,前芦家庄任氏家族人口2人,可耕种稻田约240亩,半旱地约40亩,平均每人140亩,持续了十年。
4、公元1889年,任氏家族人口由二人增加到8人,任家私有田地没有变化,平均每人35亩。
5、公元1949年,任氏家族人口增加到32人,任家私有田地还是没有变化,平均每人8.75亩。
6、1950年土改,任氏家族人口及原来任家的长工、佃农、租客及游民,前芦家庄共62人,土改时人平均分得田地4.52亩。
7、1954年,我村又迁入三户人家,我们村人口共82人,人均田地3.41亩。
8、1963年,我们村又迁入二户,人口增加至104人,人均2.69亩田地。
9、到1970年,我们村人口增加至161人,人均1.74亩,1968年开垦荒地50亩,人均1.74亩增加到人均2.05亩。
10、1976年冬,我们前芦家庄人口增加35人,达到204人,田地减少了85亩,仅有田地195亩,人均土地仅0.956亩。
11、1982年,前芦家庄人口207人,田地共195亩,按人口分田,其中东队人均分田地0.96亩,西队人均分田地0.92亩。


四、前芦家庄人口历年汇总表

图片1.jpg
图片2.jpg
图片3.jpg
序号
姓氏
1950年土改时人口
1954年合作时人口
1963年人生产队时人
1970年南京知青、下放户时人口
1976年南京建爱国水库时人口
1982年分田到户时的人口
前芦家庄村民祖籍、何时移民及来自何处
1
任氏7户
32
29
39
47
61
62
任氏于元朝大德年间(12981307)由郎溪双庙迁居溧水县城外三眼井,其中一支后定居南京牛首山经商,1620年,任其发由牛首山迁移前芦家庄建庄。
2
陈姓2户
10
10
10
13
17
20
1875年由河南商城县移民宜兴,由宜兴迁居前芦家庄。陈孝根父亲、大伯是任家长工。陈孝清父亲于19491月购买原卢家竹山东南半片山而定居前芦家庄。
3
张姓3户
6
8
10
15
17
17
张子友原籍镇江丹阳,是袁村袁家长工,1950年定居前芦家庄。张荣财兄弟其父租赁任家田耕种,居南山尾搭茅草棚居住,原籍苏北移民。张贵香原籍方边,自小孤儿,是任家放牛童工,后定居前芦家庄。
4
杨姓
2
2
2
1
5
5
杨满福兄弟原籍张巷村,兄弟俩在任家帮工,后定居前芦家庄。
5
高姓
6
8
8
10
10
13
高林父原籍河南,移民郎溪,后因亲戚关系定居前芦家庄。
6
腾姓
1
1
2
2
2
2
腾学文原籍城郊腾家村,在任家做长工而定居前芦家庄。
7
雷姓
1
2
2
2
2
2
雷大财原籍河南,移民句容,后从事小商贩及帮工,后定居前芦家庄。
8
蔡姓
4
5
3
9
7
5
蔡明保原籍河南,移民来溧水,在任家做长工而定居前芦家庄。
9
袁姓

9
11
27
19
24
袁新仁父原籍湖北英山县,移民来溧水城郊乡,1954年因政府移民,而定居前芦家庄。
10
刘姓

3
4
5
4
5
刘金华原籍城郊乡,1954年因政府移民,而定居前芦家庄。
11
卢姓

5
5
8
9
9
卢洪发祖上于1130年由河南洛阳移民后芦家庄,1954年因政府移民,由后芦家庄而定居前芦家庄。
12
赵姓


7
9
6
6
赵明春祖上河南光山,移民溧水东屏,长期在山口华家等地主家帮工,1958年因建水库由政府移民,而定居前芦家庄。
13
曹姓


1
5
7
7
曹先仁祖上河南光山,移民溧水东屏,帮工后吕村等地主家帮工,1958年因建水库由政府移民,而定居前芦家庄。
13
南京知青



4
4
0
南京建邺、秦淮两区知青,1968年冬下放前芦家庄。
15
下放户



4
4
0
崔政国父祖籍宿迁来龙乡,定居南京评事街,1968年下放回宿迁,因宿迁贫穷,1970年春其二位女婿帮我们大队购买变压器,自此用上电灯,因此由宿迁迁居前芦家庄。
16
袁姓4户




20
20
袁姓于明代初由句容迁居溧水东屏袁村,袁村原村名长山村,与杨姓大户共居,后杨姓家族灭门,由袁姓独居袁村,遂由长山村改名袁村,1975年因建爱国水库,由袁村而移居前芦家庄。
17
兰姓1户




5
5
兰光明父原藉湖南,因在南京浦口工作,后娶袁村之女,后落户袁村,1975年因建爱国水库,由袁村而移居前芦家庄。
18
鲁姓1户




5
5
应为河南移民,落户袁村,1975年因建爱国水库,由袁村而移居前芦家庄。
19
合计
62人
82人
104人
161人
204人
207人

陈维银于南京
2023227

 楼主| 发表于 2023-3-7 21:4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3-3-7 21:50 编辑

陈维银先生通过研读家谱等史料,撰写了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芦家庄村人口演变的历史过程和人均田亩,是地道的乡土民情,值得您阅览了解!感谢作者陈维银先生!
发表于 2023-3-8 12:49:11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这个人口与田地变化的统计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其他很多类似的自然村特别是经过后三十年左右的变化人均耕地基本在一亩左右。这一点在十年前城镇化运动中,让部分失地农民按1.16亩和1.27亩耕地进入“社会保漳”也是相吻合的。为楼主点赞。
发表于 2023-3-10 10:29:11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细心精心制作
发表于 2023-3-10 10:29:44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一下历史知道了一些古今
发表于 2023-3-14 20:47:43 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Archiver|手机客户端|小黑屋|自律公约|==溧水114网== ( 苏ICP备10008074号-9 )

GMT+8, 2024-6-13 1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南京溧水易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57214114、57244114 地址:广成铂金大厦16楼01室
法律顾问:范遵国 13705148320 江苏宗域律师事务所 | 吴耀坤 18502567708 江苏圣典(溧水)律师事务所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5-57214114、13913384400 未成年人专用举报邮箱:001@ls114.cn
苏公网安备 32011702000107号 | 经营许可证:苏B2-20150070 | 人力资源许可证:0117000113

客服微信 求职群 公众号 视频号 抖音号(ls114ls11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