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114网==

标题: 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之三十二(韩胡村) [打印本页]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3-20 12:19
标题: 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之三十二(韩胡村)
本帖最后由 希夷 于 2023-8-9 15:03 编辑

        韩胡村,原是溧水县东庐乡的政府所在地,又称东庐集镇,古时属上原乡。这是一个很大的自然村,清末时或更早己有五大姓在此居住,民国,抗战到解放,这个村一直是这一片地方的行政中心,曾经设立过韩胡区。关于这个村村名的来由,至今没弄清楚。基本是望文生义,认为是由韩、胡二姓居住而得名,也无任何切实的证据,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村原有五口井,叫韩五井,后来方言音讹成韩胡村。《南京地名大全》,《溧水地名录》上均是此种表述。
韩胡村一名最早见到是在《万历·溧水县志》,韩胡桥也同时见于志上,这个村最迟在明初就有了,对此《汤氏宗谱》里就有记载。而到了《光绪·溧水志》中则变成了韩胡井,这个韩胡井在《朱氏宗谱》又被写成韩五井。以前一直以为韩胡村的五井只是讹传,但在2016年时我们居然找了这五个井的具体位置,证明了五井确实存在。事实上韩胡村的存在一定早于明代,东庐双尖山南的人也有称韩胡村为双峰村的。
       为什么那种说“由韩、胡二姓居住而得名”的说法不靠谱呢?现有资料证明至少在明初这个地方就有朱,汤,杨等几大姓在此居住,并在明时有了很大发展,以前村中留下的明式建筑可作佐证。但没有丝毫的韩,胡氏的痕迹。而从宋末到元朝亦未有记载这里曾发发生过大的人为灾害或自然灾害,忽生忽灭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再加上明初就修了一条重要水系上的韩胡桥也说明彼时的居民在农耕生产和生活上己经相当的稳定。
      再从韩胡村的自然地理风貌上看,这个地方在古时也是极其适合居住,生活的。整个村子位于秋湖山两大来水的中间,其截坝的蓄水足可供两边农田的灌溉,稍旱则辅之以塘。所以这个秦淮之源上游的水脉有着很明显的助农优势。人们对山水流经的渠道根据需要去截成很多段的滚水坝用以蓄水灌溉又不会导致水道阻塞,而这一段段的坝又会被冠以各种形式或特征命名的名字,如三亩坝,余水坝,朱家坝,黄山坝等。有坝就有桥,这其间小的有石板桥,大的就是小型的拱桥。以前中山脚下的那个五里桥,因为有多处来水汇合,那个桥比较大,就叫做了五里大桥。在韩胡村北的一条水脉从秋湖山,三山,芦基山南等处向西流过来,经过大坝山(这个山名在家谱中清中叶就有,因筑坝而得名,但之前叫什么,不详),在大坝山西约一里有一片山坡叫烧山,与之相对,突兀的山坡对峙间有一个口子(通道)叫老虎嘴,嘴前有一土墩叫打火墩。二山坡之间的的这个土墩很别致,呈二龙戏珠形势,墩下的长年流水向韩胡桥西流去。地名中的打火,烧山一定是人为意念下的命名,只因我们不懂堪舆之学,故而不知其来由寓意着什么。
       关于烧山,就是现在中山铸造厂前后那一片山坡。烧山这个名字是在《光绪·溧水县志》才出现,且还有一个村子叫烧山村,现在这个烧山村究竟具体位置在哪里,己不知所踪,且毫无信息。后来烧山这一片成了韩胡村几大姓的祖坟地,人民公社时植为桑地,供大队林业队养蚕。1979年后在山坡间兴建了一个轮窑厂,现己废。关于烧山,两个设施破坏了这块地方的原风貌,一是老明线划山而过,将其辟为两半,完整性没有了,二是轮窑厂所占的那个位置叫夹心塘(又叫家兴塘),这个塘因建老明线筑埂,拦了东北两处的花水,向南流入韩胡桥五里坝。目前这块地己被开发,在建秋湖嘉苑四期安置房,可谓沧海桑田。现今,开发前期已动工将对原水系水道做拓宽和整理,似乎是要在这片我区最大的安置小区域内外打造成一道秦淮源头的水景观光带。初期的施工己将老虎嘴边的打火墩挖去了一半,而裸露出的一半剖面让我们看到这土墩的土是那么的纯净,纯粹,其呈现出的那种高贵的锦黄,亦如我们的肤色。
        韩胡村是一个古村落应无异义,只是现在己弄得不伦不类了。之前在与打火墩南隔坝而视还有一座祠山庙,庙前有两棵两人合抱的大柏树,树龄至少在700年左右,这两棵树以前部队拉练就作为这个地方的地理参照物,遗憾的是上纪七十年代初被当时的琴音大队砍伐后做了大会堂的大门,之后大会堂也被改制给了私人,再然后就拆迁了,涅灭了。另一不解之谜就是这么一个古老的祠山庙,溧水的寺观志中居然没有收录,倒是这庙南边约二百米处的明代的发祥庵有记载。庙门东约百余米还有一个建筑叫文昌阁,与进岀村子的洞门不远。这些都是家谱中的图例反映岀的信息,现在早己不在,只留下那个位置让人遐想。
根据现有资料看,韩胡村最先来的两支朱姓和汤姓应该进驻韩胡村相距时间不远。善庆堂朱氏是朱熹后裔垫与在的后人孟洲,孟江,孟河等兄弟几人在南宋末分别定居于高淳区的旧镇和陀峰以及溧水区的晶桥栗树岗(又称朱村),之后朱村的孟河公之孙千六公迁居韩胡村。其他几个千一,千二,千三等兄弟分别迁居于圩西埂,下堡,笪村,东岗头等处。韩胡村善庆堂在清代曾经出同两个举人朱绍颐和朱绍亭。朱绍亭诗文很好,著有巜挹翠楼诗存》,这兄弟二人的骨骸曾归葬于现韩胡村西边距发祥庵西北角不足百米的老鸦窠的祖坟山,现已迁移。
关于韩胡村的另一支恩德堂朱氏,据谱载这支朱与善庆堂朱氏同溯源于唐末的茶院公与朱熹这一支属“茶院昆季之后”。这一支还溯及一个与朱熹同时代,又比朱熹早了近半世纪的朱希真,即朱敦儒。但这里有个疑问,谱中所载为朱希贞,并有皇帝勅封其为监察御史的圣旨,问题是没查到朱希真(朱敦儒)曾当过监察御史的记载。是朱希真误写了朱希贞,还是本来就是两个人?。
关于恩德堂朱氏一支其始祖朱昌期后裔的五世孙朱庭弼卜居韩胡井后其后世孙顺八公卜居道士岗东,再后来顺十公的长子旵二公卜居于西。其谱载内容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谱中追溯了朱希真(谱中写成朱希贞,或为笔误)和朱熹。朱希真(1081—1159),即朱敦儒,南宋初的大诗人,比朱熹年长近50岁。朱熹三十时,朱希真才去世。这个老夫子除了诗词文学了得外,还主战,因而在南宋小朝庭被排挤打压就不可避免了。问题是此公晚年为了儿子的升迁居然接受了秦桧任命,更不幸的是朱老夫子接受了秦桧这个任命后,一个月左右秦桧就死了,这让朱希真的晚节成了个历史遗留问题。在恩德堂民国十一年(1922年)所修的宗谱中留余散人谢承李撰写的谱序中,此系朱氏始祖昌期公因游学金陵而寄于句曲,即句容茅山一带。传至四世朱应玺的二儿子朱庭弼卜宅于上原乡韩胡井。  比较奇特的是,韩胡村由两支各有祠堂,各自修谱,但这两支朱姓均由同时代的南宋朱希真和朱熹追溯到了唐末的婺源茶院公朱瑰。且从两支朱姓的家谱上看,他们各自牵来韩胡村的时间应间隔不长。  
汤姓和杨姓在韩胡村应该有自己的居住和势力范围的,这一点从韩胡村的区域称谓就可以看出来。如汤家头上,杨家塘滩等,事实上这几大姓到目前为止也是依这个范围族居的。汤氏是与北庄头同系一脉,均是殷崇义避讳赵匡胤父名而改为汤悦的人所出。而杨氏则是南片骆山四知堂的一个支系。之后又有陈,徐,程等姓加入。
           一个古老村落,自然有很多古老的故事,这里不赘述了,只是这个与韩胡二个姓氏目前看来毫无关系的村子怎么就叫成了韩胡村?至今存疑中。至于韩五井则又是一种说法,现在看来这个根本没有韩胡二姓,却偏偏叫作韩胡村的古老村落,其来由只能期待有人来破解了。
(, 下载次数: 130)


作者: 宫爆鸡丁    时间: 2020-3-20 13:14
感谢科普
作者: 烟花美博谁一笑    时间: 2020-3-20 13:21
我就是东卢的
作者: 珊瑚    时间: 2020-3-20 13:49

作者: 清润轩    时间: 2020-3-20 14:21
老希辛苦!
作者: 宝贝她妈    时间: 2020-3-20 15:05
学习了
作者: 古陶瓷    时间: 2020-3-20 16:06
10年前还有朱老师研究考证的地形地貌的痕迹,现在除了当地的老人能找着方向了。年轻的一代人,根本就找不着方向了。
希老师辛苦!
作者: 艾克塞斯    时间: 2020-3-20 18:06
学习了,感谢希老的分享
作者: 王世请    时间: 2020-3-20 18:21
又长知识了
作者: 大吉大利888    时间: 2020-3-20 19:32
有见地,确实是又长了知识。
作者: 西门李三    时间: 2020-3-20 20:03
长知识了
作者: 烟雨江南1    时间: 2020-3-20 20:42
有可能最先的时侯有这两姓,后来慢慢消失了,需考证。
作者: 醉眼    时间: 2020-3-20 21:42
希兄文言,“韩胡村”又名“韩胡井”、“韩五井”,亦名“双峰村”。而其来历不明,无史可考,奈县志语焉不详,家谱过于简略,民间亦无传说。土生土长的希夷兄孜孜以求也未考证出结果来,呵呵。“韩胡村”的由来依然是不解之谜。
记得八三年,初到韩胡村,时为东庐公社革委会所在地。街区呈丁字型,供销社、百货店、信用社、学校、粮管所、卫生院散落在土马路两边,沿街多为低矮简陋的平房间或公家单位的二层筒子楼,与民居杂处。市面萧条。
“韩胡村”非交通要冲,无水陆码头,缺少江南常见的镇街格局和韵味,给我的印象是一座有点偏的村庄,与韩胡村名实相副。自撤乡并镇后,韩胡村被边缘化,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愚以为,若从长远发展着眼,永阳街道办迁至韩胡村,前途将不可限量。
品读希兄文,不失为一种享受,文笔老到,从容自如,让人感受韩胡村一带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更多的是给人以启迪。
作者: 胡法锁    时间: 2020-3-20 22:54
学点知识
作者: 金亮粮油    时间: 2020-3-21 05:44
烟花美博谁一笑 发表于 2020-03-20 13:21
我就是东卢的

你姓王,是不是啊,
作者: 璐璐321    时间: 2020-3-21 06:5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日月归明    时间: 2020-3-21 07:06
胡村无胡姓,我们村的历史由来,也没有准确的定论。
作者: 日月归明    时间: 2020-3-21 07:07
严,马,郑,王,宋,五姓共居。
作者: 曙光2020    时间: 2020-3-21 09:33
感谢楼主的不辞辛苦,在此道声谢!
作者: 无悔的天空    时间: 2020-3-21 15:17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3-21 19:20
醉眼 发表于 2020-3-20 21:42
希兄文言,“韩胡村”又名“韩胡井”、“韩五井”,亦名“双峰村”。而其来历不明,无史可考,奈县志语焉不 ...

醉眼兄所言甚是,如果干脆就是一个利于农耕的一块相对传统的农村,其文化,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酿成应该更有特色。不过,如今这不伦不类似乎也是一种特色,呵。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3-21 19:22
烟雨江南1 发表于 2020-3-20 20:42
有可能最先的时侯有这两姓,后来慢慢消失了,需考证。

需要考证,但现在官方留下的资料不多,家谱中可能会有一些信息留下来,需要找,挖。
作者: 烟雨江南1    时间: 2020-3-21 20:32
希夷 发表于 2020-03-21 19:22
需要考证,但现在官方留下的资料不多,家谱中可能会有一些信息留下来,需要找,挖。

韩姓在群力比较集中,胡姓在洪兰西旺社区也很多,如有这两姓的家谱,也许与韩胡村有关联?
作者: 看不惯的我要管    时间: 2020-3-21 23:00
学习了解了东庐的历史,有意思。希老辛苦了!
作者: 大漠流沙    时间: 2020-3-23 11:15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令人唏嘘
作者: 雨虹    时间: 2020-3-23 20:12
感谢分享!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3-24 10:09
烟雨江南1 发表于 2020-3-21 20:32
韩姓在群力比较集中,胡姓在洪兰西旺社区也很多,如有这两姓的家谱,也许与韩胡村有关联?

关键是这个韩胡村没有任何韩,胡二姓的痕迹,而五井则是确切的。
作者: 璐璐123    时间: 2020-3-24 22:21
希夷 发表于 2020-03-24 10:09
关键是这个韩胡村没有任何韩,胡二姓的痕迹,而五井则是确切的。

韩胡,含糊,办事马虎,流放此地
作者: 感恩    时间: 2020-3-25 08:37
“而裸露出的一半剖面让我们看到这土墩的土是那么的纯净,纯粹,其呈现出的那种高贵的锦黄,亦如我们的肤色”!点赞!!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3-25 11:20
璐璐123 发表于 2020-3-24 22:21
韩胡,含糊,办事马虎,流放此地

丫头,从字音上找来处己试过多种解读,解不通!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3-25 11:24
大漠流沙 发表于 2020-3-23 11:15
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令人唏嘘

一般情况下从地名可判断出一个地方的基本地理及人文等方面的信息,这个韩胡村则别具一格,至今无法破解!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3-25 11:26
感恩 发表于 2020-3-25 08:37
“而裸露出的一半剖面让我们看到这土墩的土是那么的纯净,纯粹,其呈现出的那种高贵的锦黄,亦如我们的肤色 ...

那种黄,令人心动。
作者: 程良生    时间: 2020-3-27 09:39
东芦秦淮之源,古老而朴素之风貌渐渐消失,使人留恋忘返。
作者: WSGjlnj    时间: 2020-3-28 10:55
璐璐123 发表于 2020-03-24 22:21
韩胡,含糊,办事马虎,流放此地

说的对。
作者: WSGjlnj    时间: 2020-3-28 10:56
韩胡村的菜和水果蛮便宜的
作者: WSGjlnj    时间: 2020-3-28 15:31
烟雨江南1 发表于 2020-03-21 20:32
韩姓在群力比较集中,胡姓在洪兰西旺社区也很多,如有这两姓的家谱,也许与韩胡村有关联?

石湫韩家姓韩的多
作者: 希望    时间: 2020-3-28 16:53
感谢分享
作者: 秋湖渔歌    时间: 2020-3-28 22:55
马家庙名称由来也让人费解,当地并无姓马的,或许时间太过久远,推测最迟来源明初
作者: 醉江南    时间: 2020-3-29 12:35
记得30年前的小时候听太公说过关于韩胡村的历史的,讲的什么已是全然忘记!今日看到这篇,勾起很多回忆!
这一类的文章和栏目,记录身边家乡的历史和典故,非常有价值!真心感谢有仁之士的付出!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3-29 16:19
秋湖渔歌 发表于 2020-3-28 22:55
马家庙名称由来也让人费解,当地并无姓马的,或许时间太过久远,推测最迟来源明初

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地名——马家庙,似乎在这个普遍性中又有了些特殊性,即所谓的马家庙并不是建在马家村,而是建在了姜家村。清光绪志中载:“马家庙,南六十里,同治五年重建”。据吴大林先生考证,乾隆四十八(1783年)重修。现存清人赵杰的一篇马家庙“重修碑记”为我们留下了一些关于这个庙的情况。“湖垅马家庙,邑南古迹也。始建自马氏,庙因名之”。原来这个庙是因为起初建庙的人姓马而被冠名为“马家庙”。碑记中又对庙中奉的神祇作了介绍,这个庙里供的是个治水英雄,叫张渤,武林龙阳人,武林应是杭州(也有另解),主要是“由长兴荆溪疏凿圣渎通于广德”有功,所以广德人先为此君修庙。之后这个张渤屡有显灵,汉唐后数次封爵,直到宋时加真君号并封爵至祖父,九弟,五子,一女,且能“至泽保障一方,民皆感德”,故而香火旺盛。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3-29 16:27
醉江南 发表于 2020-3-29 12:35
记得30年前的小时候听太公说过关于韩胡村的历史的,讲的什么已是全然忘记!今日看到这篇,勾起很多回忆!
...

据说韩胡村准备打造成明或清式的小镇,真是有点担心,因为核心的村中心明清建筑几乎全部毁掉,明时的三百根烟囱的壮观村落早己消失,零乱的几段人群聚集除了重建真的很难打造。虽有万般不舍,也只希望在开发时给我们的后代留下几个山名,水名,桥名和旧时故称就己是万谢了。
作者: 蜗牛    时间: 2020-3-29 22:53
老希韩胡村的
作者: 秦源叶子    时间: 2020-3-30 10:56
若不是老师们合力抢着记录下来,恐怕后人都寻不到踪迹了。
作者: 醉江南    时间: 2020-3-30 15:39
希夷 发表于 2020-3-29 16:27
据说韩胡村准备打造成明或清式的小镇,真是有点担心,因为核心的村中心明清建筑几乎全部毁掉,明时的三百 ...

韩胡村已经完全没有打造古村落得底子了,不知版主消息是否准确?当然如果是也是大幸没有在这一轮的棚改户在浪潮中拆去。也算留给大家一个是在的地名,也许这就是乡愁的意义吧!
作者: 瑞雪庆祥年    时间: 2020-3-31 10:42
涨知识了
作者: 小时候可白了    时间: 2020-3-31 18:34
原来官庄的,现在拆了,也算蛮大的村就在韩胡村246对面,是有当官的来村庄了取名官庄嘛
作者: 林土豆    时间: 2020-3-31 20:15
路过学习一下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4-1 16:00
小时候可白了 发表于 2020-3-31 18:34
原来官庄的,现在拆了,也算蛮大的村就在韩胡村246对面,是有当官的来村庄了取名官庄嘛

官庄拆迁也就两三年时间,现在去看己找不到旧时的痕迹,杂草丛生如未垦拓过一般。所以历史涅灭下的陈迹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官庄张氏后面会讲到的。
作者: 希夷    时间: 2020-4-1 16:01
秦源叶子 发表于 2020-3-30 10:56
若不是老师们合力抢着记录下来,恐怕后人都寻不到踪迹了。

消失的还是太多了。。
作者: 清润轩    时间: 2020-4-6 16:28
时代的变迁而已,虽然有些可惜,但总归有这些或那些终将被湮没!




欢迎光临 ==溧水114网== (https://www.ls114.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