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4-1-2 22:44:57

《抓生产搞副业年年高工资--前芦家庄故事之十七》作者..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4-1-2 22:50 编辑

抓生产搞副业年年高工资---前芦家庄故事之十七作者陈维银二〇二三年十二月
       1962年底,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自1963年起,人民公社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文件肯定了生产队有独立核算权和分配权,且30年不变。的确不变,自1963年到1981年10月,分田到户前19年没有变。       生产队一年的各种收入汇总为总收入,总收入包含:上缴国家公粮收入款,生猪、羊及各种经济植物卖给供销社的收入款,大队企业如砖瓦厂、林业队回到生产队的收入款,分配给社员的口粮、柴草、肉、鱼、油、花生、黄豆、芝麻等等折价为生产队的收入款,       不计入总收入的有:留存各种种子、牛吃的稻草,为做水利工程备用的草、粮、油。       生产队一年的各种支出汇总为总支出,总支出包含:上交国家的各项税款和费用,购买生产资产如肥料、农药、种子、薄膜、农机农具、油料、维修费、购买苗猪小羊羔。生产队建仓房、猪圈、羊圈、浴室支出等,供养五保户、军烈属、困难户等费用。       大队分摊的民办老师、幼儿老师、赤脚医生的费用,大队分摊的还有大队干部如书记、副书记、主任、副主任、大队会计、民兵营长、妇女主任、贫协主任、治保主任、团支部书记、大队电工等等费用。       每年分摊到我们村庄一个队的水利工程,每年至少出工约600至1500个劳动力、出工时还自备粮草,平调搞水利的人工工分参加队里分配,无形中减少了生产队里的工分价值,出水利工是农民无偿给国家做贡献,而农民没有抱怨更没有反感。       年底按全队社员的总工分数,总收入是要留存各种备用金,扣除上述种种款项后的总余额,除总工分数计算出一个工分的价值。       户口在生产队的所有人员,有劳动能力的不分男女老少,经评定工分分值,由副队长每天分工安排农活,当天晚上由记工员到副队长家里,给所有白天参加劳动人员记工分,记工分册是印刷表格,一张表上并排三个人的名字,从一号到三十一号,一个月记满后交到会计处,由会计逐月汇总。      生产队有了生产自主权,又有以生产队为核算的定心丸,为提高生产队年底分配工资,在以粮食生产为前提下,我父亲想方设法大搞副业。       1962年起,在东面竹山半山腰栽了十几亩桐油树,生产队冬季保养农具要用桐油,有剩余的桐油卖给供销社。队里在村庄有空地处种了大片的蓖麻,在南山东山坡地里种植了十几亩薄荷。蓖麻籽、薄荷油都卖给了供销社。       1963年起,在竹山西头半山腰上,选定三块田地约五亩的面积,该地块是半砂半土,土壤肥沃、透水性好的田地,不适合种水稻且十分适合种植一种高档药材太子参。高档药材太子参种植前,派专人学习太子参种植技术,又派专人管理,经过精心管理,每年太子参长得如小胡萝卜,每年卖太子参的收入非常可观,1963年至1970年,连年种植太子参,太子参的收入在工资分配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仅1963年秋由张荣才经手出售太子参,第一次卖810元,第二次卖900元,一年出售太子参一项收入约2500多元。太子参种植在透水半砂质地块里长势良好

       又在村庄周边众多水塘养鱼,村里小型水塘在那家门口由那家放鱼苗,收益归那家,1965年7月26日生产队组织鱼苗3130尾,分给各家放鱼苗,鱼苗2分5厘一尾。记忆中生产队分鱼的场景

       又在塘里栽种了塘藕、新品菱角,还在村前栽了二亩地荠子,塘藕、菱角、荠子采摘后分给各家,年底公鱼塘起鱼后按全队人头分配,还留2—3头壮猪,春节前宰杀,按人头和户搭配着分配。记忆中生产队分猪肉的场景

       每年西边塘里到夏季,藕叶荷花将西边塘覆盖,在夏季刚刚生长的嫩藕,我和小友脱光衣服,下到水塘里踩嫩藕吃。腊月过年前抽干塘里的水,男劳力们兴高采烈集体扒藕,几乎不卖,分给社员们过年用。
夏季藕叶荷花覆盖了西边塘

       还有好几个水塘里栽种新品种菱角,是那种二只角的品种,有我半个手掌大,没有成熟之前特别水嫩,又好剥壳,我总是在下雨天没有大人出门时下塘,逐个翻起菱角盘子,见到菱角就摘,新品种大菱角太好吃了。可惜结果率非常低,没什么收益,队里栽种新品种菱角可能连成本都没有收回。满塘的新品种菱角

二只角的新品种菱角

       每年还在村前一亩多田里栽了荸荠,荸荠苗栽种下去后,要砍一种辣蓼草踩在一行一行的荸荠苗之间做肥胖,荸荠才能结的又多又大。       初冬季开始挖荸荠,我们小伢可高兴了,抓起荸荠在身上擦擦,大口吃了起来。

田里栽了荸荠

又红又嫩的荸荠

       想方设法搞副业,有机会绑扎大扫帚卖。家住梁山岗孙志强,三年饥饿期间他跑去郎溪县大山里讨生活,他大哥住后芦家庄,由他们兄弟联系,联系到郎溪县毕桥公社施宏大队施湾生产队队长施居元,他们那里漫山遍野都是毛竹,每年入冬砍伐大量毛竹,而毛竹竹梢丢弃不要了,去毕桥公社施宏大队单程约280里。   梁山大队明家有一辆大型板车,大型板车载重2-3吨,板车轮胎是大卡车轮胎,我父亲多次去借用,借用大板车去郎溪拖毛竹梢。       1963起连续多年冬季农闲时,我们队一次组织七位青壮社员为一个小组,轮流去郎溪大山里拖毛竹梢。去时是上坡路,到郎溪县城170多里路,在附近县城找一桥洞睡觉,捡柴禾烧开水泡锅巴吃,第二天还有80多里路程,到达大山里,将零星散落在竹林里竹梢收拾一处,费尽周折将竹梢挑出竹林,十分辛苦,有时当地大队派人巡逻,不给捡拾抓住还要受处罚。       回来的路大多是长下坡,大板车撑控不住还非常危险,一次回程,任天怀撑大板车车把,下坡时没有控制住车速,大板车失去了控制,任天怀在车前被大板车推着高速度狂奔,我小佬陈孝元也跟着大板车狂奔,当时马路上没有其他车辆,跑了二三路遇上坡才减速下来,自那以后再不敢大意了。       拖回毛竹竹梢的同时,还在当地买回大量竹篮子,竹篮还没有安装拎手,回来装上拎手加价买出,用毛竹竹梢绑扎大扫帚卖,一开始又不会绑扎,于是由孙志强从杨中县龙征公社红砖大队第九小队,请来他朋友箩匠肖成福,帮我们队里绑扎大扫帚。2块钱一把卖给周边生产队,每年仅大扫帚和竹篮子收入约1000多元,我小佬陈孝元派去给箩匠肖成福打下手,一个冬季我小佬陈孝元学会了绑扎大扫帚,然后又教会几个人,此后多年绑扎大扫帚就自力更生了。       那些年,集体经济也只能在种植、养殖范围内经营,象绑扎大扫帚卖和贩卖竹篮,如果是个人就属于投机倒把了,生产队集体经营就避免了投机倒把罪名,凡是能合法赚钱的经济事务,我父亲都想方设法去赚钱,毕竟赚钱太难了。       生产队副业收入增多后,我父亲带领社员们在村西建了五大间砖瓦房做生产队的仓库,砖瓦木料是买刘金华家的,他把他家在岗头里大瓦房拆了,将全部砖瓦木料卖给生产队盖了仓库,大仓库直到2013年因没有人给倒塌了,大仓库存续了五十年。仓库与村庄之间建了很大的晒稻场,在晒稻场北边建了三间豆腐坊,豆腐买卖钱,又在晒场东边建了十几间养猪场,在晒场南边建了五间羊圈,三间牛栏建在了村庄最前面。       牛栏里喂养八头耕牛二头小牛,十几间养猪场养了几十头猪,用磨豆腐渣喂猪,羊圈又放了十几头绵羊。几十头猪和十几绵羊到年底又有了2000-2500元的净收入。       队里有了钱,我父亲请来木匠师傅方忠华修水车、犁、耙、耖及各种大小工具。向上申请一台拖拉机计划,这台拖拉机与后芦家庄共有,又买了一台8马力的柴油机及抽水泵,一台小麦脱粒机,小麦脱粒机还出村挣钱,几台脚踏打稻机,队里有六人水车及四人水车、还有三人水车,十余套梨、耙、耖等等。       原先文章里反复讲我们前芦生产队工资始终保持在1.00元至1.20元一个工日,但一直没有见到文字记录,最近终于在我父亲其中一本日记本的一页下面见到了记载,1964年每个工:壹元壹角柒分三厘一个工钱。见下图       日记里还记录1964年我们全家工分:4901.5分,   其中:孝清2815.8分,纪英1012.2分,维兰69.5分,放牛工分1004分。       1964年,我们全家一个半劳动力,在生产队挣4901.5分,合490.15个工日,490.15*1.173=574.95元,1964年我们家仅在生产队的工分收入就有574.95元,我父亲在生产队一年工资330.29元,那年我们家六口人,仅生产队收入我家平均每人95.83元,加上生产队分配其他收入,家里养猪等各种收入,我们家收入比城里双职工家庭收入少不了多少。        总结一下,我们前芦家庄生产队副业主要有:种植太子参、养猪养羊、绑扎大扫帚、种植薄荷,这四项副业尽收入约5500元至6000元,1963年至1970年,生产队总工分约9000至10000,四项副业收入在工资分配中约占0.6角,仅副业收入占比50%左右。       至于桐油、蓖麻、养鱼、塘藕、菱角、荸荠等,都卖不出什么钱,鱼、塘藕、菱角、荸荠都分给社员吃了。总体那些年,全队人心向上,生产劳动积极性高涨,家家盖房子,结婚生儿育女,老有所依,社员生活是非常舒畅和安定的。       生产队有独立核算权和分配权,社队干部群众心安了,前芦家庄生产队社员们在队委班子的带领下,在当时政策允许范围内,大搞副业的同时,农业生产也搞得有声有色,下篇文章记录前芦家庄生产队如何搞好生产,增加粮食产量的。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4-1-2 22:52:20

陈维银先生原创《前芦家庄故事系列之十七:抓生产搞副业年年高工资》讲述了那一时代农村农民的生活现状!

希夷 发表于 2024-1-3 07:49:43

文中前卢队的副业基本涵盖了当时农村所能搞的副业,还有当时比较普遍的油坊,面坊有的地方是生产小队搞,有的则归入大的副业搞,当时大队也搞副业,如种桑养蚕和种留兰香等。稍后也有生产队组织瓦木工和劳动去打工的,这也是后来建筑队和建筑公司的雏形。
前卢家庄的工值(一个整劳动力一个工作日的工价标准)达到一块以上,在当时的农村己是非常高了,一般生产队的工值在4到7毛之间,能超过一元的那时只有县城边的蔬菜队可以。
所谓的三年浮夸风,在1961.3月就由毛泽东主席亲自组织起草的农村工作六十条予以制止和终结,之后的修正案又经1962.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这个人民公社六十条实施后,到1963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施行至1984该文件被废止,人民公社成了历史。农民又进入分田单干期。而后期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如何,很多人是亲历的,又有相当一部分90后,00后则是生在农村却并未亲历过农作,是农村中异化出去的一部分,再到2010后的人可能都己见不到耕牛了,只见到田地里长树,长楼了。大面积的农村拆迁,在城镇化吹大的房地产鸡的屁中,农村,农田在迅速消失,农民则还是农民,上楼后的农民以失地换进保,每月可拿到一千元左右的养老金,每年还在增长中,也应该很幸福了吧?!

不留名 发表于 2024-1-3 08:13:04

记录很详尽

冬汩 发表于 2024-1-3 08:24:30

我父亲那个年代做过生产队会计,本家讲的场景历历在目,记忆犹存,我有时还参与计算工分,一元一个工,已经算相当可以了。

国泰民康 发表于 2024-1-3 08:39:11

一般农村50,60后的人都经历过生产隊的劳作!记忆犹新!那个时代的艰辛!真的一言难尽!珍惜当下!幸福安康!

遇识 发表于 2024-1-3 09:56:38

那个时代的农民苦呀

夕照晚晴 发表于 2024-1-3 10:24:36

农村好转万民安,新人新事新气象。
合理分工干劲足,巧动脑筋不平凡。
山地水田巧安排,各种副业跟着上。
年底收入大改变,男女老少喜洋洋!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4-1-3 18:34:54

另外系列故事中所说的村名前芦家庄,实为卢家庄,县志有载。卢家庄得名起因是该村有卢姓一族故名:卢(盧)家庄。不知何年马月、什么人将该村名“卢”加了“艹”字头,现在就以讹传讹造成既成事实了,还分什么前“芦”家庄、后“芦”家庄。连户籍身份证上的村名都是以讹传讹变成“芦”家庄村了。故作者陈维银先生也只能按现在传错的村名“前芦家庄”来将错就错了!http://app.ls114.cn/public/emotion/face_wulian.png

一条江 发表于 2024-1-3 20:11:03

队长是个聪明人。

一条江 发表于 2024-1-3 20:12:01

全县像这样的生产队不多。

林土豆 发表于 2024-1-4 11:14:58

都是自给自足

Vito 发表于 2024-1-4 21:11:47

那个时候你们相对来说,拽死了http://app.ls114.cn/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大漠流沙 发表于 2024-1-18 17:27:54

这个李师傅应该给个县长当当

大漠流沙 发表于 2024-1-18 17:28:08

老师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抓生产搞副业年年高工资--前芦家庄故事之十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