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3-12-28 20:26:59

《农场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前芦家庄故事之十二》作者..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3-12-28 20:32 编辑

农场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前芦家庄故事之十二作者陈维银二〇二三年十二月


      1950年12月,经过土改,我们前芦家庄所有人按人口平均得到了土地,县政府还给每家颁发了土地所有证,有土地耕种权还有土地买卖权。腊月天降瑞雪庆丰年

       1951年2月,溧水县七区土改结束,于1951年5月土地房屋所有证也发了下来,贫苦农民欢天喜地又春风得意,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在自己家田地里忙春耕。       1951年以前的前半辈子,任氏家族主妇们什么事都使唤佣人,现在是一群年轻寡妇,没有了男人,更没有了租子收入。土改时也优先分到房子、粮食、家具、农具,也按人口分到了土地,她们每天一双半大的小脚迈着碎步,操心一家老小的吃喝,学会用劳动汗水来换取粮食,用换工等方式请过去家里佣人、长工、佃农耕种农田,收获水稻等,她们也去田间做点力所能及的农活。      随后是1951年划分阶级成分,任曰清再婚夫人史纪根及其子女任天才、任天喜被划定地主成分或地主子女。任曰洪夫人张正银及其子女任天保、任天怀被划定地主成分或地主子女。任曰洵夫人吴素兰及其子女任天根、任天柏被划定地主成分或地主子女。任曰澂(字原)本人、老婆及其二个女儿被划定地主成分或地主子女。任曰滂老婆及其子女任天龙、任天虎、任天豹被划定地主成分或地主子女。任家仅任天民和任天甲兄弟两家划为贫农成分。互助组,照片来自网络

       1951年春耕开始后,生产也出现了问题,原来做雇农的农民,习惯了替地主家干活,真正到了自己种田,出现种子、农具、耕牛、灌溉等等困难。当年还流传出民谣:爹拉犁子娘拉耙,爷爷后边打坷垃,奶奶跟着撒芝麻,吃奶的孩子玩泥巴。走路的,别笑话,单干户,没办法。
       我们村雇农无产流浪人口高广生,好吃懒做,又有赌博恶习,根本无心种田,将土改分得水田3.1亩,旱地1.93亩,另分得木结构厢房一次性卖了。       我们村雇农苗瞎人将土改分的木结构厢房也卖了。       当年卖田卖房子的现象虽然是少数,但土改才几个月的时间,这种苗头绝对不是好现象。       1951年11月,出现农业互助组,很快七区也搞试点,进而推广,当时的方针是:自愿互利,等价交换,民主管理。       互助组也就是说田归家庭,有劳动力的家庭帮助劳动力弱的家庭,组建相互帮助小组,但帮助归帮助,帮助也要算经济帐的。       1952年4月,我们前芦家庄也组织了互助组,当时还有顺口溜:       单干户,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       互助组进入集体,田归集体,可以防止私自卖田卖地,组织起来可以提高生产能力,组织起来可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前芦家庄刚刚组织了互助组,溧水县政府派人来,把分给各家各户的所有的田地,重新收回聚集,因为县里看中了前芦家庄这片水田,这片水田四面环山,与外界几乎分隔,适合做育种基地,县里把新成立的水稻育种基地,选址设立在这里,叫县水稻种子农场。       过去任家的佣人、长工、佃农都成了农场的工人,任家年轻的寡妇们及刚成年的男人也都成了农场的工人。农场场部设在任家后来建的三间带厢房的大瓦房里。       1953年即第二年,种子农场又迁移到城郊乡岗头里村附近,把居住在岗头里村的袁、刘二户人家迁居到前芦家庄,其中袁姓主人袁常根,他是地主成分,他们家九口人,夫妇俩生养六个男孩,一个女儿是老大,袁家迁居到前芦家庄时,分到了庄园西边三间砖瓦老平房,还有二间低矮的小平房,是任家以前附属用房。       刘家主人刘敬华,上中农成分,夫妻俩带老母亲,三口分到任家庄园东南角二间二层楼房,岗头里的三间木楼房还是属于刘敬华的。       还有一付姓地主迁移落户在后芦家庄,后芦家庄庄主卢启余的夫人徐日珍,大女儿已经出嫁,她带二个儿子二个女儿,从后芦家庄迁移到前芦家庄,徐日珍一家分到任家庄园最后面的三间正厅大房子。       徐日珍分得三间正厅大房子及刘金华分得楼房,还有袁常根分得的三间瓦房,原来分给几户长工的,因胆小不敢要。徐日珍原后芦家庄的砖木结构的大房子,则没收作徐溪乡乡政府的办公用房。       卢启余1949年以前曾经当过徐溪一带的保长,1950年参加刘正斌组织的反革命组织,1950年9月被政府逮捕,1951年被正法。卢启余他的遗孀徐日珍也被划定地主成分,他的子女成了地主子女。徐日珍及他的五个子女,最大的十八岁,最小的周岁。       这样,前芦家庄原来仅任姓一个家族,现在包括以前任家的佣人、长工、佃农们及我们陈姓二户,又迁入三户,已经有十九户人家近百口人的村庄了。除了我们陈姓、高姓、另一张姓、杨姓、腾姓都没有分到任家的庄园,我们陈姓两家、高姓一家,接张正银家三间大瓦房西边,我小佬陈孝元家四间泥墙草房在东,我家三间泥墙草房居中,高家四间泥墙草房在村中大路西边,张子友家三间泥墙草房在我家后面,杨宏生三间泥墙草房在中间,腾学文在杨宏生东面盖了三间泥墙草房,这样,庄园就变为村庄。 贫雇民有了自家的草房

       1953年底,农场迁徙到城郊乡岗头李一带后,接着成立初级社组织,村里又集体参加劳动。       1954年初,又全面推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粮食实行统购统销。1955年1月,我们村和后芦家庄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两村社员在一起生产,一起劳动。这就为后来的一平二调,大搞水利,大炼钢铁创造了组织条件。       1954年初至1957年10月,近四年期间,社员们生活、生产是比较安定富裕的,虽然是合作社但收成归农户,从县志统计的粮食数据来看,粮食一年比一年高,人口也是逐年增加:       1953年溧水县粮食总产19916.72万斤,人口222582。       1954年溧水县粮食总产18370.36万斤,人口222752,1954年遭遇罕见的洪涝灾害,粮食因此减产。       1955年溧水县粮食总产21146.71万斤,人口232573。       1956年溧水县粮食总产24367.52万斤,人口236894。       1957年溧水县粮食总产21238.04万斤,人口241216。   前芦家庄自1951年到1958年添人进口23人:   刘敬华家1951年三口人,1954年生儿子,不幸三岁时病逝,1957年又生女儿扣子。   蔡明保家1951年四口人,1952年又生女儿根娣。   任天甲家1951年三口人,1953年又生儿子红连子,1955年又生儿子红顺子,1957年又生女儿春梅。   任天民家1951年六口人,1952年生女儿应梅,1954年又生女儿兰子,1958年又生女儿小猪。   任兴盛于1957年结婚,1958年生女儿桂凤。       袁常根家1951年九口人,1953年生女春香,       袁常根长子袁新仁于1955年结婚,1956年生儿子宝伢。   杨宏生娶我本家奶奶,1953年生女儿黄毛。       高君六家1951年家六人,1952年生儿子明伢,1954年又生儿子连告,1957年又生儿子小友。       张子友家1951年家二人,1952年生女儿根娣,1954年又生女儿子保应,1957年又生儿子保根。       腾学文娶任曰滂遗孀张氏,1957年生儿子来宝。       1951年我家三人,1951年生我姐姐,1954年生我哥哥,1957年我出生,1958年三月我爷爷去世。       1951年至1958年我共出生23人,娶进来二人,老人去世一人,小孩去世一人,实际添人进口23人。       1958我们前芦家庄人口(65+23+9+3+5-1)=104人。       1957年11月中山水库开建,集中全县大部分男劳动力上工地挑土方,1958年5月就顺利完工。1958年9月方边水库开建,10月赭山头水库开建,11月老鸦坝水库、姚家水库同时开建,还有很多小型水库开建,1959年3月卧龙山水库开建,1958年9月至1959年11月,全县6.2万农民男劳动力吃住在工地,6.2万农民男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全县几乎放弃了农业生产。       1958年9月东屏人民公社成立,口号是:人民公社是金桥,风吹雨打不动摇。通向共产主义路一条。       1958年9月,溧水最大的方边水库开建,全公社男劳力全部上工地挑土方,10月将农民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产集体化,农民们上了水库工地,再也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一个公社作为经济组织、生产组织、经济核算单位,而基层组织高级社、生产队没有自主权,劳动力由公社任意调用,粮食也由公社任意调拨。农民作为社员,只有无条件服从县、公社两级调配,随后投入到疯狂的“大跃进”运动中去,   1959年10月,撤销高级社,将前、后芦家庄两个村的社员,混合编为青年生产队和老年生产队,我家分配在青年生产队。由于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分配不明,生产队对所生产的粮食等没有支配权,即所谓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员的生产积受到极大伤害。       总结一下:1950年12月进行土改,1952年4月前芦家庄也组织了互助组,1953年春县种子农场在前芦家庄成立,1954年初前芦家庄又成立初级合作社,1955年初前芦家庄又成立高级合作社,1958年9月东屏人民公社成立。   前后芦家庄两个村庄200多人,在一个食堂里吃饭,从管饱吃到吃不饱。下篇文章将讲述芦家庄吃公共食堂的全过程。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3-12-28 20:35:20

作者陈维银先生原创的《前芦家庄故事之系列十二:农场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一文又与大家见面了!谢谢关注!



希夷 发表于 2023-12-28 20:53:36

新的社会制度下对土地及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又由于劳动生产的需要而走向互助及至土地的集体化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为个体私人对土地的所有并不符合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和趋势。后期的分田单干,到城镇化实际又已经把土地再次从农民手中“替换出来”,这种另一形式的“集体化”也将经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mei12345 发表于 2023-12-29 09:12:30

这种文章是只有老一辈的人才知道的故事,让后人都看看多了解了解

夕照晚晴 发表于 2023-12-29 10:54:44

土改之后事情多,零散土地成互助。
互助不行成初级,不久成了高级社。
生产渐稳人渐丰,定下成份望田收,
社会发展如洪流,人民公社由此生!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3-12-29 18:15:25

希夷 发表于 2023-12-28 20:53
新的社会制度下对土地及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又由于劳动生产的需要而走向互助及至土地的集体化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为个体私人对土地的所有并不符合新的社会制度的要求和趋势。后期的分田单干,到城镇化实际又已经把土地再次从农民手中“替换出来”,这种另一形式的“集体化”也将经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人民公社好”——毛体字历历在目。

希夷 发表于 2023-12-29 21:06:33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3-12-29 18:15
“人民公社好”——毛体字历历在目。

任氏一族多人参与了一个什么反动组织被处决,作者几乎没有交待,应该略述一下为好,以便读者有个基本的了解和判断。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3-12-29 23:34:41

希夷 发表于 2023-12-29 21:06
任氏一族多人参与了一个什么反动组织被处决,作者几乎没有交待,应该略述一下为好,以便读者有个基本的了解和判断。

我记得陈维银在一篇介绍《赤虎山》的帖子中曾讲到解放初镇反肃特一事。

国泰民康 发表于 2023-12-30 09:25:02

一篇农民的辛酸史!

mei12345 发表于 2023-12-31 09:14:47

听老人讲故事

WSGjlnj 发表于 2024-1-1 18:03:27

以前的人民公社真好啊,老百姓可以见到公社书记,现在街道和镇都有人把门,不让你见书记的,书记清静的很

千秋福地 发表于 2024-1-2 08:53:07

感谢分享!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4-1-3 18:36:03

另外系列故事中所说的村名前芦家庄,实为卢家庄,县志有载。卢家庄得名起因是该村有卢姓一族故名:卢(盧)家庄。不知何年马月、什么人将该村名“卢”加了“艹”字头,现在就以讹传讹造成既成事实了,还分什么前“芦”家庄、后“芦”家庄。连户籍身份证上的村名都是以讹传讹变成“芦”家庄村了。故作者陈维银先生也只能按现在传错的村名“前芦家庄”来将错就错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场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前芦家庄故事之十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