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3-6-13 15:56:40

探寻丁沂墓(作者 陈维银)

本帖最后由 健康快乐 于 2023-6-13 16:02 编辑

转发说明:       我曾在本版块发过《请看溧水进士丁沂的家谱(https://www.ls114.cn/thread-575479-1-1.html)一文,主要介绍了《丁氏宗谱》的收集过程及谱中概况。而陈维银先生则通过进一步研读《丁氏宗谱》并数次亲自走访丁沂墓所在地句容虬山的附近村民,通过实际调研,新近撰写成此文,现分享于此,此文进一步丰富了有关丁沂进士的过往史料,通过阅览此文,相信各位大致也会对出生在溧水东屏麻山的丁沂,为何亡故后会葬于句容虬山的前后因果有所了解的。感谢您的关注!               转发者健康快乐2023年6月13日


探寻丁沂墓

陈维银
一、挖丁都堂墓
      1968年3月9日早晨,虬北大队13个生产队,每队抽调一名年轻的民兵,交由民兵排陈排长负责,公社还派来红卫兵头头朱同志参与,由陈排长带领13名年轻人,肩扛钉耙锄头等工具,列队向与虬山寺并排的丁都堂墓地开拔。在陈排长一声令下,大家手忙脚乱地开挖丁都堂墓,大家也没有经验,挖着挖着挖出二块石块似石碑,长约80公分,宽约60公分,一块石碑没有任何文字,一块石碑有很多文字,但没有一个人认识石碑上的文字,陈排长派人请来大队小学校长,校长看了半天也不认识石碑上的文字,挖到下午约5点收工,也没有挖到棺材,传说中的墓中有一桶金一桶银陪葬,连一个铜钱都没有见到。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丁都堂出殡那天同时有多个队伍向各方向行进,今天即便挖到空穴也并奇怪。有人又讲,挖人墓葬,是最缺德的事情,迟早会有报应的,所以大家也没有了劲头,甚至有人很后悔参与挖墓,希望早点收工。   第一个报应来了,附近一户人家将二块石碑搬去家门口,准备放塘边做小码头淘米洗衣服用,不久他们家有一人生急病去世了。村邻议论,那个石碑搬坏了事,于是他们家急匆匆将石碑送归原处,一放几十年再没有人敢动石碑了。直至2010年后,那块刻有篆书的石碑为墓志铭,被一懂文物的外地人偷走了。       根据《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校注》记载:该碑为明嘉靖八年十二月立(公元1529年12月立)。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梭注》上关于立丁都堂碑的记载
丁都堂碑铭文
丁都堂其中无字石碑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梭注》上关于丁都堂的记载


二、丁沂丁都堂
       丁沂是丁氏家族历史上的一位大官,也是我们溧水一位历史名人。   据继善堂《丁氏宗谱》记载,丁氏家族自汉代(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起,世居山东登莱州芦花县海大池枣树巷,因宋室南迁,约于1251年,丁松隐、丁松林、丁松文三兄弟也随宋室南迁,丁松隐选择溧水东北方向麻山北侧的西丁村定居,丁氏家族为溧水一带旺族,自第四代起,丁松隐的家族后裔就陆续由西丁村迁居于麻山头、南北顶、东流、孔庄、上店铺、夏家边、田冲村、杜家边、丁家团、东丁、下祁庄、官塘村,还有高淳的石狮桥、贺村、祠神渡、下塘、下城、蒋家桥、东坝、官圩,仪征的月塘集、湖北的汉口等多处。       丁沂是丁松隐第九世孙,下面是丁沂祖上的世系:       丁松隐(第一世)>丁竹所(第二世)>丁通茂(第三世)>丁达齐(第四世)>丁行九(第五世)>丁用八(第六世)>丁庸九(第七世)>丁羲(第八世)>丁沂(第九世)>丁继忠、丁继文(第十世)。       丁沂祖上一直世居西丁村,直至丁沂的大儿子丁继忠迁居西丁附近的赵巷村,二儿子丁继文前往河南省南阳县做县令,才结束在西丁的居住历史。世居赵巷村的丁姓,才是丁沂直系后人。因学习好成为庠贡生,丁继文被派往河南省南阳县做县令,因没有看到更多的丁氏宗谱,有关十世丁继文的后人不知分迁何处,如今丁松隐之后至少已传至二十七世(永字派)。       丁沂,字宗鲁,号靖庵,生于1472年,于1501年中举人、1502年中进士,1505年拜南京刑部广西司主事,于1507年父母前后去世,辞官回西丁村守孝,于1512年守孝期满,又外出做官,历任陕西司署郎中,1514年春擢湖广按察司佥事,抵任随委常德督造。1516年赈济湖湘,被救济救活者数以千计。1522年迁广东左参政,不久再迁江右按察使,1527年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接命巡抚四川,刚到任不久即病倒。申请归葬乡里,于1528年三月七日去世,骸骨装棺返溧水,至1529年十二月十一日在虬山墓地下葬,享年56岁。       丁沂自1505年起步主事小官起,到1528在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任上去世,从科长到副部长,共用时23年,其中守孝5年,生病1年,在职共17年。从民间到朝廷,对丁沂的评价极高:为人磊荦峻整,于人少与可,苦操坚严若不可近,但方寸乐易无町畦。天性孝友,弟泗早世,抚侄生员继孝如子。见人善若己出,官虽崇显,服食淡素若儒生,所至囊箧萧然。       丁沂去世后,由儿子丁继文向朝廷申请,被恩赐葬于句容县上容乡虬山之东北约1.5公里处,与夫人袁氏合墓,朝廷划拨150两白银为丁沂修墓。几百年来,民间称丁沂为丁都堂。
       丁沂墓背靠低矮山岗,山岗东为缓坡,墓在缓坡上朝向东方,墓前神道两旁有石圹、石人、石马、牛、猪、羊、神道坊和御碑亭,墓与庆贺寺间立界石四块。虬山寺在墓南,与丁沂墓并列。      1958年建造虬山水库,水库大埂两头建涵闸浇混凝土,石圹、石人、石马、牛、猪、羊均被敲打为碎石,浇进了涵闸。而神道坊则被分散用渠沟的临时过人的小桥。1968年3月9日,丁沂墓又遭到挖掘破坏,但幸好棺材未被挖掘,至今仍在丁沂墓内。
继善堂《丁氏宗谱》上的丁沂画像

丁沂墓的导航地点

继善堂《丁氏宗谱》上的丁沂墓神道两侧的布局

继善堂《丁氏宗谱》上的关于丁沂的介绍

下山地村最东边邻近虬山水库的丁沂墓址

三、虬山
       虬山位于句容西南的葛村镇南面5公里处,虬山由三个山头组成,形成L布局,西面山头长条形,东西走向,与东面二个尖圆形山头,中间有山凹相隔,山凹叫虬山口,是南北交通要道。虬山山体石头是花岗岩,因其石质坚密,含有谷粒或颗粒状晶体,是古代制作大型石器的材料,如石磨子、石碾子、石碑等等。千年来西面山头四周密布采石场,及石材加工作坊,因此附近形成了村落:上山地、下山地、宕子,周边又形成市场,购销市场繁荣,所产石器销售百里之外。       古代采石为人工劈、钻等,山北面及山西面遗留下几古老的宕口,开采千年的石宕也没有对山体造成毁灭性。   大约于1970年后,附近大队及生产队,分别对三个山头进行开采,主要采用炸药爆破,开采的石块加工为碎石,售卖给建筑商建筑各种工程使用。西边山头的山体四个方向遭到严重削减,中间山头整体因开山采石而消亡,东南山头的北面,遗留下的现代采石场遗址规模十分宏大。2003年12月起,江苏省政府下属各国土资源局部门,下禁令关闭一切采石场,如果不关闭,20年来还不知道多少山体消失。
       假如丁都堂墓葬在虬山,恐怕早已连墓葬遗址都没有了。
虬虬山三个山头开山炸山现在面目全非

四、虬山寺
       虬山寺,初名为庆和寺,又名庆贺寺,修于1260-1264年间,寺内供奉的菩萨为宝志和尚,即南梁的志公禅师。每逢干旱年份,附近乡民便抬出宝志和尚好木质塑像,举行仪式祈求降雨。相传非常灵验,雨水落下,乡民争相庆贺,寺由此得名。      1528年丁沂墓相邻而建,因无人看护墓地,朝廷批圈地三十五亩,内生长的柴火由虬山寺和尚砍伐,作为佣金,虬山寺和尚守护丁沂墓四百二十年。      1950年土改,共三进大雄宝殿的虬山寺,第一进分给了无家可归的一户贫雇农,第三进大殿其中一间及一间包厢,分给了寺里留守的小和尚。寺里没有了香火也没有了粮食吃,小和尚常常饥饿难耐。1953年实行统购统销,供销社会计等人员带着现金,下乡收购粮食,饥饿的小和尚在购粮现场半要半抢拿了2毛钱,小和尚被判了重刑送到青海劳改,到1967年回来,仍然住在他分的虬山寺房子里,1968年折价将分给他的房产买给了大队,和尚回归生产队生活,活了六十多岁。另一户贫雇农于1968年,也拆了分给他的寺庙房产,择地建了三间砖瓦房。      1958年在虬山寺内设小学,至1966年搬走。小学生曾将木头制站立的宝志和尚塑像,推得东倒西歪玩乐。1966年下山地生产队又在虬山寺内开油坊,到1968年,虬北大队似建新小学,先收购小和的房产,将贫雇农拆除后留下的所有大雄宝殿及厢房全部拆除,拆除的虬山寺砖瓦木料,全部用于虬北新小学校舍房屋,而宝志和尚塑像侧被劈开为碎片烧毁。三进大雄宝殿的虬山寺从此仅存废墟遗址。虬山寺遗地上至今还能见到碎砖瓦
虬山寺遗地上森林茂密

虬山寺丁沂墓遗址在下山地村最东面

四、尾子
       丁沂老先生是我们溧水历史上的名人,却安葬在句容境内,溧水人至今还没有一篇文章,去探寻丁沂墓葬,而句容郭庄空港新区于2017年6月16日发表了“虬山庆贺寺与丁沂墓”一文,全网仅此一篇。2021年9月份以来,我四次去下山地一带寻访,有幸碰到几位当年参与挖掘墓葬的当事人,经与反复交流,始获知很多细节,他们都是75岁以上的老人了,在此不便透露他们的姓名。希望此文是对丁都堂的一种纪念。陈维银文2023年6月12日于屏溪佳苑

希夷 发表于 2023-6-13 17:16:28

溧水人丁沂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那个位置也是高官了,与夫人袁氏合葬于现句容的虬山是溧水对这个提及较少的一个原因。从朝庭的关照看此人还是属于顺风顺水的那种官僚。

深蓝的海888 发表于 2023-6-14 16:45:56

看过你的大部分帖子陈先生,这是我在114网上最喜欢看的题材,你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士,写的都是普通的乡间人文生活,以后能再写点民间老手艺人的回忆就好了,自己苦于码字不行,只能从中收获一些旧时的回忆,感谢陈先生带来的人间烟火文字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3-6-14 21:28:53

深蓝的海888 发表于 2023-06-14 16:45
看过你的大部分帖子陈先生,这是我在114网上最喜欢看的题材,你也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士,写的都是普通的乡间人文生活,以后能再写点民间老手艺人的回忆就好了,自己苦于码字不行,只能从中收获一些旧时的回忆,感谢陈先生带来的人间烟火文字

谨代表作者谢谢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寻丁沂墓(作者 陈维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