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夷 发表于 2023-3-10 13:48:49

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之一五十四(笪村)

      溧水区晶桥镇有个古村落叫笪村,有村民近两百户,都为朱姓,而村名却叫笪村。            笪村之名最早见载于明万历《溧水县志.卷之五.乡鄙》中,写作搭村,属赞贤乡。而在清《顺治.溧水县志.村保》中依然沿用搭村,到了清代巜光绪.溧水县志.村保》中又使用朱搭村这个村名。现村名一一笪村,应该是近代一个什么时间段开始使用的,具体什么原因尚不清楚。是音讹还是有特别的含义?不能确定。因为笪本身就是竹子的编织物,可以搭建简易住所,此外朱姓在史上曾有过改姓为靳姓,笪姓的记载。暂且存疑。
      还有一种说法是建村之初,有元代官员居住,当时汉人称元代蒙古人为“挞子”,因此而名。这个说法也不能令人信服,因为蒙古“靼子”不会有朱姓,万历溧水县志中朱搭村和两里之隔的朱村是分别载录的。或是又一说,朱氏迁入之前,已有笪姓居住,而得村名?但是从目前古县志记载来看,原来的搭字和姓氏无关。也就是说这个搭字,或就是是古吴语地区对一些村庄的专用字,意为在这里搭房建村之意,与笪村类似的还有东庐的王笪,严笪,白马的毛笪,马笪,而溧阳地区用笪做为村名则更为常见,有72笪之说。如溧阳的陆笪就是陆游后人居住而命名的村。这个笪在这里与蒙元靼子毫无关系。
      现在的笪村居民全为朱姓,据善庆堂《中山朱氏宗谱》载,这支朱氏为南宋理学家朱熹之后。南宋末年,朱熹曾孙孟洲、孟河、孟江兄弟三人(还有一个孟淮未见传人,或早夭或另迁他处尚不得而知),从福建考亭来溧水,为避战乱,居于溧水东南之栗树岗(现朱村)。后来孟洲公与孟江公又转迁高淳旧镇和驼峰,孟河公留居栗树岗。至元代,已传三世,孟河公有曾孙七人,分迁于栗树岗、下堡、圩西埂、韩胡井、张村等地,其中,千五公见栗树岗之东南北依大母山,南临竹山,两溪环流于村东西两侧,灌溉良田千亩,适宜居家,迁家于此,为笪村朱氏之祖。
      笪村作为一个有着七八百年建村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留了很多传统民俗,例如,元宵节的马灯会,二月初二的土地会。其中每年的土地庙会在周边影响较大,村东南的都督土地庙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门口的古柏和庙里明代天启年间的石碑,足以见证了其悠久的历史。非常巧合的是同属朱熹之后茶院公分支的韩胡村(原名韩五井)有个庠生叫朱守中也是在明天启年间建告了发祥庵,此庵尚有一进存世于永阳街道韩胡村西)。笪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都督土地庙会,是村中最热闹喜庆的时候,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唱戏迎神,物资交流,各种摊贩的叫卖、祈福纳祥香客、精彩纷呈的戏曲表演,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唤起了记忆深处的乡愁。
          据传,笪村这个都督土地非常灵验,当地百姓对其膜拜信奉笃甚。关于这个都督土地曾搭救过朱皇帝的故事,及庙前一条自然水系上曾经繁荣过的“百步三桥”我在以前的帖子里讲到过,从这些遗存,传说和实地判断,这里不仅有大片的冲口良田,还是一条通达的商道。曾经繁华过,而这一切到了太平天国后嘎然而止。原来与高淳的同宗兄弟一道修谱的事,笪村的朱氏己无力支撑,自此高淳,溧水这两支朱姓各立堂号,独自修谱。
      今年的笪村二月二庙会,我们也去了。热闹依旧,只是“都督土地庙”的匾额换成了“千福寺”,并有僧人在照看这个“千佛寺”,这让人有点诧异。直接原因居然是原来的守庙老人去世了,庙里找不到能够守护的人。有没有人愿意干,又经济上是否能留住人来干,成了问题。于是就引来僧人守庙住持。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己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文化课题。虽说佛道融合在民间己被广泛接受,老百姓来求的是趋福避祸己不分佛道,所以供着中国神的庙前摆着写有佛字的大香炉是很常见的,并不会有人去在意。只是一个中国本土原生态的土地庙由佛教的僧人主持照看,这件事应该怎么看,恐怕需要一个思想,理念,文化和实务上的厘清。佛道融合自佛教传入华夏就一直在矛盾中整合。牟子的巜理惑论》和稍后的巜老子化胡论》等等都是在做着这个融合的工作。特别在六朝时期,道佛之争主要就是老子化胡说与《老子化胡经》的真伪问题,以及顾欢的《夷夏论》中提及的关了佛道高低论的纷争。虽是老调重弹,却有着新意。
       老子化胡说在东汉就开始流传。延熹九年(166年),襄楷向汉桓帝上书:“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爱,精之至也。天神遗以好女,浮屠曰:‘此但革囊盛血。’遂不眄之,其守一如此,乃能成道。今陛下淫女艳妇,极天下之丽,甘肥饮美,单天下之味,奈何欲如黄老乎?”彼时黄老与佛教被看成一家,佛教不得不依赖黄老而得发展。后来佛教在华夏广泛传播,生根发芽、便谋求独立发展。如此,佛教反对老子化胡说便成了必然。因为老子化胡,把老子说成是佛佗师傅的观点佛教是不能接受的。
         至于刘宋时的道士顾欢在其巜夷夏论》中把佛祖和老子都尊为圣人,则是一种思想融合的进步,但也透着道教的优越感,佛教也是不愿接受的。
         而事实是不管思想理论上如何争斗,也挡不住事实上佛道及儒家在华夏的独立门户与相互渗透与融合的脚步。因为佛教的中国化产物禅宗就是这些思想结合的产物。佛教中的观自在菩萨就是道教中的慈航道人。不过这个问题太深奥,也并非品读地名的研习范围,只能简单梳理一下,供参考。
          回到地名,搭村,朱搭村,笪村,一路演化过来,或是真的这个“搭”字就是吴方言无什么意义的语气词,但这个全部由朱姓聚集居住而形成了七八百年的古村落,则是个实实在在的一个事实,村名叫一一笪村。



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23-3-10 21:13:54

了解笪村的过去、现在,期待将来更美的笪村!

希夷 发表于 2023-3-11 07:34:25

这幅对联也把土地老爷当成佛佗了http://app.ls114.cn/public/emotion/face_043.png

千秋福地 发表于 2023-3-11 08:33:19

感谢分享!

漂亮的牛仔 发表于 2023-3-11 08:54:03

是不是有点混乱的感觉

感恩 发表于 2023-3-11 13:48:06

学习了

希夷 发表于 2023-3-11 18:39:24

漂亮的牛仔 发表于 2023-03-11 08:54
是不是有点混乱的感觉

老百姓是只管求神不问佛道http://app.ls114.cn/public/emotion/face_043.png

一路向阳 发表于 2023-3-12 07:54:18

感谢分享

东卢逍遥 发表于 2023-3-12 12:07:45

东庐有叫“严笪里”,“张笪里”的村名

希夷 发表于 2023-3-12 15:19:39

东卢逍遥 发表于 2023-03-12 12:07
东庐有叫“严笪里”,“张笪里”的村名

臧笪里

yyy 发表于 2023-3-13 08:32:19

拜的是神仙,只要不是恶魔都可以,反正求的只是心安,

夕照晚晴 发表于 2023-3-13 12:14:28

我的跟帖呢?

夕照晚晴 发表于 2023-3-13 12:17:16

什么情况?我的跟帖为什么长时间看不见?

乡村田野 发表于 2023-3-13 13:54:59

了解溧水历史文化,传承传统文化!谢谢分享!

夕照晚晴 发表于 2023-3-13 14:36:06


一个古村落,
留下故事多,
农村夲朴素,
善良待村友,
能人能治国,
也能树乡风,
地名藏故事,
追寻费功夫,
高风传四方,
良德益親朋,
溧水夲古邑,
周边村庄多,
乡风有文化,
传统更恢宏,
志者有兴趣,
恆久见成果,
困难虽当前,
曙光伴永久!

明月归梦 发表于 2023-3-14 13:29:53

农村的寺庙哈七糊涂搞搞

螺丝滩道士 发表于 2023-3-14 20:18:37

所以是道教没落的原因吧

粗人一个 发表于 2023-3-16 00:12:38

感谢分享http://app.ls114.cn/public/emotion/face_081.pnghttp://app.ls114.cn/public/emotion/face_081.png

凡…… 发表于 2023-3-17 06:21:56

东卢逍遥 发表于 2023-03-12 12:07
东庐有叫“严笪里”,“张笪里”的村名

拆了,没有了

若乎了然 发表于 2023-3-19 09:23:00

百步三桥,其中有一石砌单孔拱桥前几年重修已经拆除改成混凝土结构,小时候常在桥下码头嬉戏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看溧水县志,品溧水地名之一五十四(笪村)